《那山那人那狗》:从平淡中感悟亲情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于湖南省湘西绥宁乡间邮递员送件路途中的故事,父亲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送了20多年的邮件,不断地跨过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倘过一条又一条的河流,在身体不太适合继续送件的情况下,将此重任移交给了高考不幸落榜的儿子。儿子送信第一天,父亲反复叮咛,再次检查邮差包,但当临行时,那条多年与父亲一起去送信的狗“老二”却迟迟不肯与儿子走,于是父亲决定带着儿子走一次,两人一狗组合便踏上了送信之旅。
路途中,因为父亲曾经长时间没有陪伴在儿子身边,一路上两人就这么别别扭扭的走着。他们走到一个村子时,第一时间没去村委会,而是走向了五婆的家,五婆开心地抚摸着老二,老二也表现的与五婆十分的亲昵,父亲拿着手里空白的信纸,显然是在编话念给五婆听,但是五婆并没有任何的怀疑,当听到说送邮员要换人时,五婆还有点担心以后没人替她写信了,父亲便立刻让儿子来给五婆读一段“信”,让五婆放心,说人换了,但信还是一样的送,一样的写。
当儿子看到那页空白的纸后,可能也有一丝理解了父亲常年坚持送邮的信念。显然,父亲早已把给老婆婆“编信”当成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能感知到了这条邮路上的村民们已然对父亲有了家人般的亲切感。到了傍晚,他们走到了一个山寨,恰好赶上了一场热闹非凡的侗族婚礼,儿子和少女的相处被喝了酒的父亲看到,父亲的回忆瞬间就被带入自己的年轻时候。酒足饭饱,两人继续赶路。
这也是文章中最打动我的片段了,他们走到了小河旁,父亲告诉儿子从水中走过去能节省很多时间,儿子背着邮包小心翼翼的试踩着,顺利过河后,又折返回来背起父亲继续倘过河流。看到这一幕我留下了泪水,试问自己,何曾背过自己的父亲,可笑的是我还认为父亲还很年轻,可是白发已然布满了他的两鬓,甚至我还有一丝害怕,我怕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就离开这个世界,离开我了,我还想多陪陪他们。
邮路继续走着,信件继续送着,在风雨桥上时,大风刮跑信件,可父亲矫健的冲上去捡,老二也飞身一跃叼住信件,儿子看呆了,也对父亲从心底感到敬佩。三天两夜的过程中父亲和儿子之间的隔阂就这样无声的化解了。影片结尾,又是一个静谧的清晨,还是那只邮差包,还是那些待送达的信,还是那条狗,只是换了一个人再走着那山色青葱湿漉漉的石路罢了。
一条漫长的邮路,一封封信件,包含的是多少家人之间的思念,乡邮员们不辞辛苦,不分昼夜的将每一封信尽早送达,对我们当代年轻人而言,可能不能很切身的理解那份坚守的意义,对村民们来说,乡邮员就好像一个精神的寄托,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封信,而是一份乡情。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有很多感触,首先是我对这个职业有了重新的认识,也对这个职业更加的尊重,也明白了无论我们以后身处哪个行业,都要以最积极的态度去做好它。其次让我明白了亲情不需要过分的用行动去表达,而是从平常平淡的生活中不经意流露出,在中国的文化里,爱是含蓄的,它更多是默默行动去表达的,一切直白的表示都显得似乎有点轻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