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书笔记五篇
导语:《家》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家》,供大家阅读和借鉴。
《家》读书笔记【一】
抽丝般的细碎漫长,终于还是把巴金的《家》给读完了,虽然未能赶在考试的前面,但也庆幸着终是把它读了,恼恨自己出生的晚了些,未及赶上那个时代,对于书中的青年应有之热情无法去亲历着体验了。对于封建制度那个早已陈死的东西,因为没有受过它的毒害,也生不出恨意。
书中能引我同感的,却是那些对于成长的感慨于无奈,甚至是带着感伤的怀念。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吧。但这篇杂感却非是要发些感慨,只是想发感想而已。
觉新与觉慧是书中两个性格很对立的人物,一个逆来顺受,一个从不屈服。觉新总是为了顾及别人的感受而委屈自己,觉慧坚持自己是对的而不会太在意别人。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作者有意把觉新置于悲剧之地来警醒青年,又把觉慧塑造成觉醒青年之典范以引导青年走向自由之路,但在现今这个社会,以在下拙见,觉新未必不可取,而觉慧又未必可龋觉新顾及家庭的和—谐,宁愿将许多痛苦自己担下,屡为别人意念而委屈自己,如此博爱、牺牲之精神当为世人之楷模。其不可取之处是明知别人是有意的伤害而逆受,近于懦弱,珏之死实是大过失。
为人当有博爱、牺牲之品格,凡事多替别人想想实是社会温暖之根源,但博爱之人更需有明辨是非之眼睛。觉慧之性格于当今社会可取之处不可太多,无论自己如何的正确都不可太执著于自我,许多次他对于觉新的嘲讽指责都近乎恶毒。如今之青年都如觉慧般是很自我的,无论是对于朋友、兄弟甚至是父母都不肯稍作让步,只顾及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肯替他人想半点。或许这是发展的必然,老年人看新人总感叹一辈不如一辈,上辈人总觉着下辈人行为方式不合情理,不顾情面。
而这情理又多体现在人们相处时,懂情理的不肯伤了别人。而这些在新辈人眼中又多被责为圆滑。诚然,人们是越来越理性的,权利观念越来越强,总不肯吃半点亏。然而,人总是活在社会中的,用完与他人接触的,断不能完全不顾及别人的。
大家或许会发现,无论棱角多分明的青年,到了中年以后都会变得温和些,这便是世人所说的“世故”了,但从另一方面说,是因为人们成熟了,发现人与人的接触中必须要顾及别人的感受的。
《家》读书笔记【二】
家,是身心的归宿。一看到“家”,便不禁和亲情联系到了一块,温馨而真切。“家”这字总让人遐想,一种对互亲之情的期盼。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却是羁绊,是对激情的禁锢。
这也难怪,当时处于“五四”运动后动荡社会的背景下一个四世同堂的官僚地主大家庭搞公管,有着封建专制思想的阻碍和新文化思想的抗争,是黑暗腐朽的封建礼教制度和黎明时科学民主大旗的较量因而这个家是动荡的,必然会制造很多悲剧。
高老太爷是最可恨的,独断专横凶残暴虐,完全十分封建道德的化身。他囚禁觉慧,打儿子斥媳妇,丫头随意送人,面对即将灭亡的封建制度,他无能为力,临终前的饶恕和教诲,却也是其丰富性格的表现。
与此鲜明的对比,是那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勇敢的抗争果让人钦佩:反抗封建专制,蔑视长辈权威;打破封建等级观念,大胆爱上婢女鸣凤;支持觉民逃婚,抗拒不合理的婚姻;敢于顶撞三叔陈姨太,揭穿其“捉鬼”的丑剧;他冲出家庭,大声呼喊:我是要做一个叛徒。鲜明贯彻了反抗,叛逆,追求的“五四”精神,固然有“五四”青年的历史局限和弱点,但其间觉得放封建态度促使他离家出走,争取自由的斗争。觉慧是真正的五四新人,是铁铮铮的勇汉。
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二重性格”觉新。他一方面是高公馆的大少爷,一方面又是社会上有个性的思想解放青年。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委曲求全,向封建势力妥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也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宗法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而决心的思想中,儒家思想孝为第一准则,释道作为补充,以忍为主,因而他心理上也取得了平衡。但社会中却许多这样懦弱的青年,复杂矛盾不利于社会进步。
而至于觉民,琴等其他青年一代叛逆者和冯乐山,高老太爷等老一代封建卫道者的斗争冲突,以及梅芳瑞珏鸣凤等青年女子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强烈解释了这个金箍家庭的矛盾。作者以此宣泄积郁的悲愤,探索青春的价值意义。
这个封建爪牙下的家庭,宗法立交阴影下的人们,却抽打出了一个反抗陈旧道德的新思想文明。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了,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人探索了。像觉慧,静悄悄地登上了驶向上海的航船。
我本以为巴金所叙述的家应是一家人团结奋进的局面,或是和乐融融的场景,但这样也着实有些平淡。我相信在所有人心目中,家应是最美的地方。或许时代背景不同,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一片黑暗,人们思想灵魂麻痹。闭关自守,中就赶不上时代文明的脚步。
而放眼今日,家在新时代时期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当今是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社会,家也变得更舒适漂亮,没有封建与文明的抗争,理应是真正的身心归宿。
尽管如此,但随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有更高的追求,家反而变得冷清孤独来了。父母虽不像高老太爷独横,却也在两代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代沟,因而家庭很多时候变得凄清。现在很多人都是独自居住,逐步放弃了安土重迁的思想。这也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
何况,现代的家庭悲剧也并不少,他们也可直接反映社会方面的问题。而且现在的家庭好像都很自私,也有些虚伪,这也不奇怪,毕竟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
在此想想自己的家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受改革开放春风的影响一下子富了起来,生活更完善,这本应快乐。但我却感觉家没有以前那么快乐温馨了。物质方面进步了精神方面却退步了。我怀念小时候在父母怀里的情景,心里很温暖。而随年龄的增长,我和父母逐渐形成了一层隔膜,我更多不愿与他们交流,家庭幸福感也随之下降。
这虽是正常的,却不是好现象。家,需要一起守候。我们都应对自己的家庭尽自己的责任。
人们常常将国与家联系到一块,有句话说得好: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国就是个大家庭。
《家》读书笔记【三】
怀着悲愤与怜悯,我读完了巴金的小说《家》。这是一个叙述封建社会的著作。故事围绕着封建家庭中三兄弟的不同人生走向展开。巴金以自身遭遇及时对封建制度的认知为框架,用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五四”时期封建家庭的没落和新一代有志青年的觉醒。
这部小说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之一,当属身为长房长孙的高觉新。在高家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觉新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所谓:正统思想“,并奉之为行为准则,但也对家中长辈们的勾心斗角,自私自利感到不满与无奈。他既苦于封建意识的压迫,又深深陷入自我痛苦的泥潭,却又无发声质疑的勇气,无力自拔。他只好老实地做个少爷,事事奉行”无抵抗主义“。这种”无抵抗“破灭了他与梅的美好恋情,这种”无抵抗“葬送了他与瑞钰的幸福,那扇他始终无法推开的门,绝不是真的重如千钧。
他推不开的其实并不是门,那是把锁,一把心灵上的锁。那把名为”维护家庭和谐”的锁啊,那把名为“责任”的锁啊,锁住了他热血的心,锁住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乃至前途。或许那种美好的生活,对他来说,只是梦中泡影罢了。鲁迅之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他的性格也是极正确的写照。
同样出身于封建家庭觉新的三弟觉慧,却有着与大哥截然不同的性格。他有着燃烧的心和永不衰竭的梦想。他以满腔热血,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他大胆抨击封建制度的腐朽,奋力抵制长辈的迷信行为;他勇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与地位”低下“的侍女鸣凤相爱。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这个旧礼教幼稚而大胆的”叛徒“,给”快要闷死人“的家庭带来一点新鲜的空气,带来希望。他是中国新一代有志青年的代表人物,他的出现,预示这陈腐的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必然结果。
书中还提到诸多重要角色。如剑云,一个柔软,怯懦的彻头彻尾的封建主义受害者。他把对一个少女的爱看做他生活中的唯一明灯,却连自己这最宝贵的感情也不敢让她知道,把这新生的感情埋葬于心底。如觉民,一个有着热血因子,但理性的新青年,相对于觉新的”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以及觉慧冲动的,不顾一切的斗争,他选择只进行有意义的反抗。面对包办婚姻,他用逃避来实现另一种形式上无言的抗争。他是一位热血而又不失成熟的优秀青年。
书中还描写了许多女性,其中有觉新之妻瑞钰,觉新曾经的恋人梅,觉慧的侍女与恋人鸣凤和觉民的爱人琴四人。她们代表着不同性格的四种女性,其中前三人都在万恶的封建礼教下做了牺牲品,被断送了青春。而琴,这个给旧家庭点燃了希望的火花的新女性,书中未曾提到她的结局,我只好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她能挣脱封建束缚,冲出传统的笼牢。
在如此沉重,压抑的背景下,我仍然能体会到作者那激情无限的心,那有力的心跳,是对青春的赞美:纵使世界是黑暗的,只要青春的热血不熄,我们始终将打破黑暗,迎接曙光,走向光明!青春万岁!
《家》读书笔记【四】
初次读《家》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我的感受很深。
《家》中有悲有喜,在当时他鼓舞了无数青年反抗封建制度的决心和勇气,使他们摆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今天,他的火焰依旧在燃烧,我们还可以从中拾取自己的哀欢。
《家》是巴老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祸福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深化了五四文学反封建的主题。这一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还没有完全过去。因此这部小说的火焰还没有熄灭,作为当代大学生读它还是很有必要的。
家吸引我的的魅力在于以下几点:
(一)作者抓住了那个时代变革的焦点,抓住了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家是那个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一首让人激情燃烧的进行曲。
(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现实,因此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
(三)巴金一九一五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中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在他一切的作品中满溢着青春的气息。《家》尤其浓厚。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是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这不是艺术,这是天赋。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这两句话。
《家》有这种恰到好处之美。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巴金不是靠客观冷静的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道。
《家》读书笔记【五】
家是什么?家是王维《杂诗》中来日绮床前,寒梅着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家是马致远《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家是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夜半歌声;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似箭归心;家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它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亲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说《家》中高觉新一家却是每天都在明争暗斗,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这样的家,还是家吗?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一种是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觉新来说,他就是那些逆来顺受孝顺子弟,他父亲自作主张让他和现在的大嫂,他心中虽不愿意,因为他爱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为自己的爱情去争取,只是惟命是从,结果最终还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分开了。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莫过于觉慧,他积极参加学生会,参加游行,敢于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敢于做出反抗。
即使他爷爷不许他外出,他也并没有就此放弃了学生会的工作,而是在家看书读报,了解当天的时事新闻,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社会的统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再看看今天,家家户户和和睦睦,极少存在家庭的明争暗斗,都是民主制度,家和万事兴,有什么事情说出来和家人合伙商量解决,小孩子也有发言权,有时还能提出一些家长不能相处的解决方法,并不是一味的不分对错的唯命是从;和那封建社会的那种我是长辈,我说了算的封建专制家长,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截然不同。
社会是不断的在进步,像《家》里面的觉民、觉慧那样,有着先进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为以及家长的封建思想意识,为自己所认识的真理去奋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反封建社会(现在我们不是在封建的社会里),而是勇敢的反对社会上错误的思想意识,要敢于开拓创新,坚持遵纪守法,相信科学,坚持科学真理,反对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来说吧!
文章中的鸣凤是一个丫鬟,她喜欢了三少爷,但后来她被老太爷卖给冯老板做小老婆,她心中不愿,但她身份低下,无选择的权力,最后跳湖自尽。再比比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的社会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没有主仆之分,一视同仁,而且每一个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会那样,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随便给有钱人家的公子少爷老爷当作礼品或物品用金钱买卖,完全没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们充分的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识把人们一个个逼上了绝路:大少爷高觉新终日思念梅;鸣凤因被迫婚自尽;觉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时医治,最终死了。当今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层出不穷,现在的思想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新的资讯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我们面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灌输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识;变封建为开放,变传统为创新,变专制为民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会中,不敢像我们那样开放,不敢创新,没有民主;但现在有了,还有了互联网,有了电视,有了计算机,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资讯的渠道,这一对比,证明了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提升着。我们可以向《家》里面的觉民、觉慧学习,接受更多的资讯,敢想敢做;还要以《家》中的觉新为借鉴,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顺从,否则到头来还是苦了自己,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家》描写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后的日趋没落。通过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崩溃的现实和趋向。而今天我们的家,家里面我们成为了中心,父母长辈为我们而日益忙碌操劳,我们经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连家务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为父母分忧,甚至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有给最好的条件。
但是事事父母征求和尊重我们的意见,宠爱并且溺爱我们,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应该满足,应该回报他们。看了《家》以后,我们为之反思,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应感觉到庆幸,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并不断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来回报父母长辈们为我们的付出呢?
不管怎样,今天的我们比过去的他们要幸福,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硝烟、没有战争、没有奴役、没有饥饿尽管生活中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我们已经比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好了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