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
〖王充〗(27-约97年)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年青时父母双亡,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于太学,拜扶风班彪为师。他博览群书而不拘泥于章句。因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所翻阅的图书一见便能忆,诵。于是“博通众流百家之言”。他曾在地方任功曹的小官,因和显族达贵不合,便辞职不仕,回到乡里教书和专心著述。晚年,刺史董勤曾举他任从事,转治中,不久便辞官而去。他一生虽然比较贫困,但并不□心堕志动摇自己的理想,而是坚持战斗,历经二十年的时间写出《论衡》一书,共有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由于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埋没。据其自述写作的目的:“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语下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对作篇>)其内容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他对自西汉以来官方倡导的各种神秘主义学说予以总批判;并充分吸取当时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智慧,批判和继承古代各家精华、有力地论证了宗教迷信的虚妄,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唯物它义和无神论思想。他在《自然篇》中指出,天是物质的存在,没有意志和欲望,认为天、地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地万物构成的基本物质条件,天地是万物的根源,但并非有意志的创造者,而是生长万物的物质实体。从而对当时流行的谶纬神学,天人感应迷信学说予以有力的回击,也彻底揭露“君权神授”的谎言。在其《论死篇》中,集中地抨击了汉代流行的有鬼论。他认为人的生命和精神也是以“精气”为基础的,精气必须和人的肉体结合起来,只有依靠肉体才能产生精神,没有肉体,精神作用便随之消失。人死则精气灭,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因而便不会有什么鬼神,从而否定了有鬼论和灵魂不死说的理论基础。在其《实知篇》中集中驳斥当时所宣扬的先验论。他指出,耳目的见闻是形成知识的基础,除直接感官外、还要依靠间接的经验,后天的“学”和“问”。至于人的预见,也是要根据已往的经验才推导出来的。人并不能“生而知之”和圣人“前知干岁,后知万世”。同时也主张“不徒耳目,必开心意”,重视理性思维的作用。并强调用“效验”、“验证”作为检查知识可靠性的标准。他肯定汉代文化进步,也批判今不如有的复古主义,居然大胆地提出“问孔”和“刺孟“等篇,揭露出一些孔、孟自相矛盾的观点。在社会史观上存在机械的命定论,认为个人的贵贱,寿命的长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时数”的支配。论文强调内容、力主“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在形式上提倡通俗,反对崇古、模拟和“浮华虚的之语”(《自纪篇》)。另著有《讥俗节义》、《政务》等,今已佚。关于他的地位和影响,据《袁山松书》载:“《抱朴子》曰:时人嫌蔡邕得异书,或搜求其帐中隐处,果得《论衡》,抱数卷持去。邕叮咛之曰:‘唯我与尔共之,勿广也。”又说:“王郎为会稽太守,又得其分,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由是遂见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