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网_励志名言名人名言大全_励志电影歌曲排行_经典语录语句

刘禹锡

励志人物 2020-09-270 lz01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祖先为匈奴族,七世祖随魏孝文帝迁洛阳,改汉姓。父刘绪时避安史之乱,寓居嘉兴,刘禹锡生于嘉兴(今浙江嘉兴市),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自幼习儒学诗,德宗贞元六年(790)十九岁前后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又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八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永贞元年(805),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参与改革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分别被贬为远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赴贬所途中,朝廷又改命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在朗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直到元和九年(814)十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元和十年二月,他们回到京都。但不久又被远谪,他被贬谪到更偏远的连州当刺史。长庆元年(821)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夏,调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即指此。

  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于会昌二年(842)病逝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

  刘禹锡生前曾自编文集两种,一种是四十卷的正集,另一种是十卷的自删《集略》(《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此外还有他和令狐楚、李德裕、白居易等人唱和诗的合集《彭阳唱和集》、《吴蜀集》、《汝洛集》等。但到宋代,诸集均已零落不全,各种目录书只记载刘禹锡有正集三十卷和宋敏求衰辑的外集十卷。这个四十卷本虽然已非原貌,但却是目前流传的刘集最早版本,其中收诗七百多首,文二百四十篇。今人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收其诗八百余首。

  刘禹锡的感遇抒情诗、怀古咏史诗、民歌体诗各有特色,都不乏佳作。

  蜀先主庙①

  天下英雄气②,千秋尚凛然。势足三分鼎③,业复五铢钱④。

  得相能开国⑤,生儿不象贤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⑦。

  注释

  ①蜀先主庙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白帝山上,作者曾任夔州刺史(821—824),此诗当作于此时。②《蜀志·先主传》: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③指刘备创立蜀汉,与魏、吴三分天下。④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此代指刘汉帝业。⑤相:此指诸葛亮。⑥不象贤:此言刘备之子刘禅不肖,不能守业。⑦公元264年,刘禅降魏,东迁洛阳,被命为安乐县公。魏太尉司马懿在宴会中使蜀国的女乐表演歌舞,旁人见了都为刘禅感慨,独刘禅“喜笑自若”,乐不思蜀(《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导读

  这首咏史之作立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后村诗话》称此诗“雄浑老苍,沉着痛快,小家数不能及也”。《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句句精拔。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后四句沉着之至,不病其直。”

  西塞山怀古①

  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③。千寻铁锁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头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⑥。

  注释

  ①西塞山:今湖北大冶县东,一名道士洑矶。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②王濬,晋益州刺史。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③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④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⑤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⑥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导读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今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如今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是否也有深重的隐忧呢?《絸斋诗谈》云:“太平既久,向之霸业雄心消磨已净。此方是怀古胜场。”

  此诗颇受历代评家好评,《唐诗鼓吹笺注》称首联一雄壮一惨淡,后四句于衰飒中见其高雅自然,于感慨中见壮丽,是“唐人怀古之绝唱”。《一瓢诗话》云:“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金陵五题并序(选三首)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湿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释

  ①石头城:故址在南京市清凉山一带,战国时楚国为金陵城,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吴孙权重筑并改名为石头城。城依山临江,南接秦淮河口,地势险要,有“钟阜龙盘,石头虎踞”之称。故国:因金陵乃六朝故都,所以唐人常以“故国”称之。②淮水:指秦淮河,六朝时代是京都繁华之处。③女墙:城墙上面的城垛。

  导读

  此诗用意在言外之法。《唐诗品汇》云:山水月色皆无异于东晋,而“东晋之宗庙、宫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见矣。意在言外,寄有于无”。《增订唐诗摘钞》云:“寓炎凉之情在景中”。《唐诗别裁》云:“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

  乌衣巷①

  朱雀桥边野草花②,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注释

  ①乌衣巷:金陵城中的一条街道,位于秦淮河南岸,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吴国曾在此设军营,军士皆着黑衣,故名乌衣巷。东晋时代王、谢等豪门世族多居于此。②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邻近乌衣巷。故址在今南京聚宝门的镇淮桥。

  导读

  此诗用见微知著法。《唐诗解》云:“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历代诗发》云:“总见世异时殊,人更物换,而造语妙。”《唐诗选脉汇通评林》引周敬曰:“缘物寓意,吊古高手。”唐汝询曰:“笔意自是高华”。

  台城①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②。万户千门成野草③,只缘一曲《后庭花》④。

  注释

  ①台城:六朝皇宫,故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北。②结绮、临春:阁名。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584)曾修建结绮、临春、望仙三阁,门窗全用极珍贵的檀木和沉香木做成,又用金玉装饰,极其奢华。③万户千门:指皇宫。④《后庭花》:据《隋书·乐志》载:“陈后主于清乐中造《黄骊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鬓垂》等曲,与幸臣等制其歌词,绮艳相高,极于轻荡。男女唱和,其音甚哀。”又《南史》载:“后主张贵妃名丽华,与……等并有宠,又以宫人袁大捨等为女学士。每引宾客游宴,则使诸贵人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调,被以新声,选宫女千数歌之。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曲并词,其词云:“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又《礼记·乐记》有“亡国之音哀以思”的说法,唐人遂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的代称。

  导读

  此诗用撷取特例之法。言六代兴亡交替,“只缘一曲《后庭花》”。历史固然并非如此简单,但见一叶而知秋。《才调集》云:“陈亡,则江南王气尽矣。首句自六代说起,不止伤陈叔宝也。六朝尽于陈亡,末句可叹可恨”。

  以上是《金陵五题》中的三首。《唐人绝句精华》云:“此所录三首,皆有惩前毖后之意。诗人见盛衰无常,而当其盛时,恣情逸乐之帝王及豪门贵族,曾不知警戒,大可悯伤,故借往事再三唱叹,冀今人知所畏惮而稍加敛抑也。”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比较有名。此类作品在刘诗中数量虽不算多,却是思想最深刻、艺术最精湛的部分。它们大多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紧紧抓住与前朝史事有关的风景遗迹,突出地抒发家国兴亡之感,往往于其中潜含着精辟的议论,引人深思和玩味。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导读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载:禹锡于永贞元年(805)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奉诏还京,其间已历十余载。“看花诸君子”及“桃千树”,均指朝中权贵。戏赠:调笑之意。此诗大意是讽刺朝廷新贵尽为“刘郎去后”之辈,含轻蔑之意,因“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刘又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再游玄都观并引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改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导读

  大和二年(828)三月,刘禹锡回朝任主客郎中。引中所言贞元二十一年(805),即永贞元年。“出牧连州,寻改朗州司马”,是指当时初贬为连州刺史,在赴贬所途中又改为朗州司马。“前篇”即前选《戏赠……》诗。“今十有四年”:815—828。

  刘禹锡性格刚毅而旷达,意志坚强,富于斗争性而不肯随波逐流,因此在长期贬谪生活中始终不屈不挠,时时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勉励自己。在他的诗歌中常流露出激昂奋发的意气而较少衰飒颓唐的语调。这一点在他的同时代人中显得比较突出。白居易尝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白唱和集解》)。

  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导读

  伤春悲秋,感慨时序,是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话题。然而刘禹锡却一反感伤情调,极写秋高气爽之意,展示自己虽身遭贬谪,远处蛮荒,却并不悲戚的乐观、旷达情怀和明净高远的精神境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②。怀旧空吟闻笛赋③,到乡翻似烂柯人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⑤。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⑥。

  注释

  ①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被征还京,和白居易(乐天)在扬州相遇。白作七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云:“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常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本篇是答白诗之作。②二十三年:刘禹锡从唐宪宗永贞元年(805)贬连州刺史出京后,到宝历二年冬,共历二十二个年头。预计回到京城时,已是第二十三个年头。中间迁徙多次,曾在朗州(今湖南常德)住了九年多,在夔州住了二年多。朗州在战国时属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巴山楚水”泛指他谪居过的这些地方。③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感其音而悲叹,因而写了一篇《思旧赋》(见《思旧赋序》)。这句感叹朋友中有人已死去。④烂柯人:指王质。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他看棋看到终局,手里的斧头柄(柯)已朽烂了。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过去了一百年,同时的人都已死尽(见《述异记》)。作者以王质自比,说明被贬离京之久。回来后可能和旧人都不相识了。⑤白居易诗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之语。作者用这两句答他,虽自比为“沉舟”、“病树”,但指出个人的沉滞算不了什么,历史还是要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将白诗怀才不遇之叹化为通达之语。⑥这两句答白诗首联“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导读

  此诗前四句感慨身世,言半生怀才不遇,岁月蹉跎,仕宦“迟速荣悴”之感;后四句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颇见作者性情之本色。颈联是名句,历来为人称道。其中所含新陈代谢皆为规律、宇宙人生以变为常的发展观,深得哲人三昧。《谈龙录》称此为“有道之言也。”《唐诗别裁》:“‘沉舟’二语,见人事不齐,造化亦无如之何!悟得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矣”。《诗境浅说》:“梦得此诗,虽秋士多悲,而悟彻菀枯。能知此旨,终身无不平之鸣矣”。

  潇湘神二首①

  一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雾至今愁②。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③。

  二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④。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注释

  ①此二首当作于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时期,诗中所及山水和故事皆在湘沅间。潇湘:湖南西南部潇水、湘水。②九疑:即九疑山,又名苍梧山,在湖南宁远县南,相传舜葬于此。《水经·湘水注》:“九疑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疑一作嶷。③零陵:古地名,在今湖南省宁远县东南。《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④《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导读

  这是刘禹锡拟民歌体之作。诗中叙写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的故事。这个生离死别的故事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因而诗人也着意渲染其忧思伤感、哀怨凄凉的情调。诗人充分利用潇湘地理风物,婉转复沓,深得民歌一唱三叹之妙。

  踏歌词四首①

  一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②,红霞映树鹧鸪鸣。

  二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③,至今犹自细腰多④。

  三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⑤。

  四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注释

  ①踏歌:古代长江流域民间的一种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踏地为节拍。②欢:心爱的人。古乐府《常林欢》解题云:“江南人谓情人为欢”。③襄王故宫:本在今河南信阳西北,隋唐时故城久已荒废。这里当是用宋玉《神女赋》之意,以夔州一带泛称楚襄王所历之故地。④细腰:指苗条细腰的美女。《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⑤花钿:女性的一种首饰。

  导读

  据“襄王故宫地”,这组歌词大约作于夔州任上,所写乃川江一带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实的生活当然没有如此浓郁优美的诗情画意,但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美好爱情的企盼、困惑和感伤,却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永难泯灭的爱美之心。《诗境浅说续编》云:“踏歌词,每多美人香草之思”。

  竹枝词九首并引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①,余来建平②,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③,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④,虽伧儜不可分⑤,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⑥。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⑦。

  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⑧,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三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⑨。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⑩。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五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⑾。

  六

  城西门前滟滪堆⑿,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斓。

  八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⒀。

  ①岁正月: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长庆元年(821)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大约到任时已是次年正月。②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改为巫山县(参《隋书·地理志》上巴东郡),今属重庆市。此当指夔州。③睢:仰视。④激讦:激越清脆。吴声:吴地的乐歌。⑤伧儜不可分:听不太懂。⑥淇、濮:周代卫国(今河南省内)的两条水名。《诗经》多处咏及。《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此以淇濮之艳代指情歌,意谓巴渝民歌亦多涉男女爱情。⑦俾:使。巴歈:巴即巴郡,约当现在重庆一带。歈即民歌。变风:《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后人对变风变雅的解说很多,大意是说太平盛世产生的风、雅之诗是正风正雅;而乱世产生的诗歌则失去了雅正平和之气,故称变风、变雅。刘禹锡此处使用变风一词,似乎并非强调世事之治乱,而是侧重于体察民俗风情之意。⑧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瞿塘峡口之夔门。东汉初公孙述筑城。述自号白帝,因名。三国时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于此,卒于城中永安宫。⑨瀼西:今重庆奉节瀼水西岸。陆游《入蜀记》:“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縠文:水波纹。⑩兰桡:兰木桨。兰指木兰树,又名杜兰、林兰。但古诗、文中常说兰舟、兰桨、兰桡等,只是一种美称,不一定都是兰木所作。如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苏轼《前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亦本自屈原。⑾永安宫: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县城内。公元222年,蜀先主刘备自猇亭战败后,驻军白帝城,建此宫,次年卒于此。⑿城西门:此当指奉节城西门。滟滪堆:原是瞿塘峡口江中的大石(今已炸去),亦作“淫预堆”、“犹豫堆”、“英武石”、“燕窝石”等。⒀银钏二句:描写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江边汲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开荒种田。

  竹枝词二首

  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①。

  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②,回入纥那披绿罗③。

  注释

  ①晴:与“情”谐音。《诗境浅说》云:“此首起二句,则以风韵摇曳见长。后二句……以晴字借作情字,……双关巧语,妙手偶得之”。②北客:当是作者自指。③回入句:此句费解。“回入纥那”四字不知何谓?旧解“纥那”是“踏曲的和声”(见《辞源》)。姑存疑。刘禹锡有《纥那曲》云:“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导读

  《竹枝词》是巴渝之地(今重庆市所辖三峡流域)民歌中的一种。据刘《引》可知,当地民间唱《竹枝》歌时,常伴以舞蹈,吹短笛伴奏,节奏鲜明欢快,歌声激越清脆。刘禹锡于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州任刺史。《竹枝词》两组共11首,是在夔州所作。歌词内容丰富,表现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有游子思乡之情,如九首之一、四、二首之二;有爱情的欢乐与忧愁,如九首之二、二首之一;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慨,如九首之六、七;有民俗风情的写照,如九首之三、五;有劳动生活的场景,如九首之九。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山谷题跋》云:“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逸绝尘,不可追也’”。《诗辩诋》云:“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

  浪淘沙九首:

  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①。

  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②,碧流轻浅见琼砂③。无端岸上狂风急④,惊起鸳鸯出浪花。

  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⑤,清淮晓色鸭头春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四

  鹦鹉洲头浪颭沙⑦,青楼春望日将斜⑧。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⑨。

  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⑩,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⑾,将向中流匹晚霞⑿。

  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⒀,淘金女伴满江偎⒁。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⒂,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⒃。千淘万漉虽辛苦⒄,吹尽狂沙始到金。

  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⒅,回唱迎神三两声⒆。

  注释

  ①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牛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②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③琼砂:美玉般的砂砾。④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⑤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虎眼文:文通纹。形容水波纹很细。⑥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⑦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⑧青楼:旧称歌女、妓女所居之处为青楼。⑨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⑩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⑾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缎。⑿匹晚霞:与晚霞比美。匹:匹敌。旧写作“疋”,故一些版本误作“定”。⒀澄洲:江中清新秀丽的小洲。⒁江隈:江湾。⒂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⒃迁客:遭受贬谪客居他乡的人。⒄漉:过滤。⒅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会合。此借潇湘泛指湖南带。刘禹锡曾谪居朗州十年,此云“忽忆”,可知此诗作于其后。⒆迎神:迎神曲,湖南一带民间祀神歌曲。

  导读

  《浪淘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来刘禹锡、白居易等改创为诗题、词牌。此组诗当为作者后期之作,且非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与《竹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文人气息增多。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九两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首揭示劳作与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

  杨柳枝词九首

  一

  塞北《梅花》羌笛吹①,淮南桂树小山词②。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③。

  二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三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麴尘丝④。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⑤。

  四

  金谷园中莺乱飞⑥,铜驼陌上好风吹⑦。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五

  花萼楼前初种时⑧,美人楼上斗腰支。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六

  炀帝行宫汴水滨⑨,数株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七

  御陌青门拂地垂⑩,千条金缕万条丝。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八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九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注释

  ①《梅花》:汉乐府横吹曲中有《梅花落》,起源于塞北,是用羌笛吹奏的。②淮南:《楚辞》中有《招隐士》一篇,相传西汉时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小山等作《招隐士》以哀悼屈原,首句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其题旨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③此二句并非否定前朝歌曲,而是倡言文学应当代有创新。④麴尘丝:皇宫中人穿的淡黄色的丝织衣服。麴尘是制酒产生的菌尘,色微黄,古人因以之代称淡黄色。《周礼·天官·内司服》载: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中有麴衣。郑玄注:“麴衣,黄桑服也,色如麴尘,象桑叶始生”。杨巨源《折杨柳》诗:“水边杨柳麴尘丝”。牛峤《杨柳枝》诗:“舞裙新染曲尘罗”。⑤凤阙、龙池、御沟等,皆当时长安皇宫建筑。⑥金谷:《水经·糓水注》:“金谷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金谷,古地名,在洛阳东北。西晋石崇筑园于此,常集宾客宴游其中,世称金谷园。⑦铜驼陌:《太平御览》卷158引陆机《洛阳记》:“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俗语曰:‘金马门外集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年。”⑧花萼楼:唐玄宗开元二年(714)以旧邸为兴庆宫,后于宫之西南建楼,其西题为“花萼相辉之楼”,南曰“勤政务本之楼”。登楼可望诸王兄弟邸第。花萼之名取自《诗经·小雅·常棣》,言兄弟亲爱之意。⑨炀帝:隋代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皇帝杨广。行宫:杨广弑父夺位后,次年(605,大业元年)即在洛阳兴建东都行宫。汴水:隋炀帝大业元年开凿东西大运河,名通济渠,分东西两段。西段起自洛阳,引谷水、洛水入黄河;东段引黄河入汴水至开封。唐宋人因此称通济渠东段为汴水。⑩御陌:皇家郊游踏青之处。青门:汉代长安城东南门,本名霸城门,俗因门色青而称为青门。后泛指京都城门。

  导读

  此组《杨柳枝词》共九首,当为刘禹锡晚年所作。旧说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大和六至八年(832~834)在苏州时所作。然据诗意,皆言长安、洛阳风物,恐非苏州之作。这组诗的风格已不似在湘沅、巴渝时期所作《踏歌词》、《竹枝词》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了。虽仍标民歌题目,但其中已有较多文人诗的味道。这说明民歌到文人手中后,逐渐“雅化”的普遍规律。清人王士祯在《诗友诗传录》中曾指出《竹枝词》与《杨柳枝词》的区别:“《竹枝》泛咏风土,《柳枝》专咏杨柳,此其异也”。的确,《竹枝词》组诗每首随意取材,而《杨柳枝词》九首则皆咏杨柳,题材统一;又皆以杨柳拟人或象征,咏物抒情、言理,手法亦一致。杨柳乃北方风物,诗中明言长安及洛阳金谷园、铜驼陌、炀帝行宫等,可推知是晚年在东西二京时期所作。第一首表明刘禹锡一贯持有的发展创新观念。第二首言大千世界万象纷纭,各具其理又相互依存。第三首写长安少年春游,杨柳为之增色助兴。第四首写洛阳名士雅集,杨柳长助风情。第五首以杨柳依人而易衰,喻人之依附富贵,不求自立,终难长久。第六首以杨柳见证隋之兴亡,言世事无常之意。第七首以杨柳见证汉之兴亡。第八首言杨柳最知人间别离之事。第九首借杨花柳絮喻漂泊之感。

  由于长期的贬谪生活,刘禹锡有机会接触到湘沅巴蜀的民歌民谣。《旧唐书》本传云:“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辞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在唐代,如此认真地学习民歌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刘禹锡首屈一指。

  刘禹锡直接运用民歌曲调创作的新诗,基本保持了纯正的民歌风味,又提高了民歌的艺术水平,既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谐音合律便于传唱,使雅俗互补,相得益彰。这正是刘禹锡在《竹枝词》小引中标树过的效法屈原的创作目标。

 

    
本文链接:http://www.lzmyw.cn/lizhirenwu/34707.html
励志教育  高三励志  家庭教育  为人处世  感悟亲情  伤感日志  大学生励志  励志奖学金  作文大全  诗词名句  读后感  观后感  读书笔记  好词好句  祝福语  经典台词  个性签名

励志网 Copyright © 2024 lzmyw.cn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京ICP备13028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