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遥远的距离励志语录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励志论文
从努力到成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努力就一定有收获,这样的话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努力和进步完全是两回事儿,努力与有成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
成功是所有人都在追求的状态。在这个话题上,可以无边无际。我们今天主要聊努力和成功之间的距离。因为有许多人认为只要努力,已经离成功不远。正式这个认知,先是给人带来光明,随后不久又将人带入失望,乃至绝望。
如果我们仅仅论事的成败,而不论人的成败。如果我们把成功仅仅看作是目标的达成,而不管任何价值判断,即便如此,努力和成功之间的距离比十万八千里还要恐怖,它们之间的路径简直是迷宫。其间,至少有这么几个关卡。
1.方法
有一种努力叫做无望。
我在高一和高二的上学期之间就一直生活在焦虑中。在长达一年半的努力过程中,我的成绩没有明显进步。这种努力包括买各种参考书,包括延长学习时间,学习到夜里12点。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学习进展很不理想。
当我们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时候,耕耘而不收获,于是导致了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智商,怀疑自己的能力。
那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几乎成为谚语的认知是否正确?答案是错误的。任何一个农民都知道这句话是错误的。这句话是文人编出来的,而不是任何一行的实干家所写。这里所说的'文人是诸葛亮所说的这种类型:“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对待任何一件事情,无论是农事、还是写一篇文章,都是如此。如果仅仅播种,而没有后续的劳作,不会有收获!甚至播种方式不对,也不会有收获!实际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足够多的可能性让人得不到令自己满意的收获,甚至劳而无功!
如果说,你已经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效果不尽理想,那么此时你该思考你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到了高中阶段,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想过学习方法的问题。但问题是,这种思考深入到了何种程度?对学习方法进行足够认真的思考会动摇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些判断。例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那么做一件事情怎样才可能有收获呢?只有指向清晰的目标、运用高明的方法、并付出足够的努力,才可能得到令自己满意的进步!
努力却没有进步,甚至没有任何进步的第一个原因是方法。
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是一系列系统操作的成功!
所谓方法,就是按照法则进行的操作。一个人做事如果违背了相关的法则,那就是浪费时间,空耗精力。例如,一个人可以学一样东西,学了1000遍仍然学不会、记不住。因为,他不懂得遗忘规律,不懂得周期性复习的重要性。相反,如果把握了周期性复习的规律,复习5遍,就很难遗忘了。
2.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
许多一流的笔杆子都不是好学生(虽然不是全部)——温斯顿·邱吉尔就是一例。在他们的记忆中,上学往往是十足的折磨。听课让他受不了。然而,他们的同学有这种记忆的却很少。这些笔杆子可能在学校里得不到什么乐趣,对他们来说上学的最大痛苦是无聊。有关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笔头好的人一般不靠听和读来学习,而靠写来学习,这已成了一种规律。学校不让他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所以他们的成绩总是很糟糕。邱吉尔在从政之前做记者。从政之后,靠写作,当然也包含他的著名演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据统计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写下了886本书籍和论文,其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占3%,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欧拉,平均每年写出八百多页的论文,还写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等的课本。历史上很少有记载欧拉和同时代人的频繁交流(除了伯努利兄弟),他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演讲,他是阅读和写作型的。
有一位公司总经理,他把一个平庸的小家族企业发展成行业领军企业。他习惯于每周一次把全体高层管理人员召集到他的办公室,随后对他们讲上两三个小时。他总是提出政策性问题,在每一个问题上提出三种不同观点。但他很少请这帮同事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他只需要听众听他讲话。这就是他的学习方式。虽然他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通过讲话学习绝不是一种少见的方法。成功的出庭律师也以同样的方式学习,许多诊断医师也是如此。德鲁克是这种学习方式,马云也是这种学习方式,乔布斯更是这种学习方式。
所以,为了有明显得进步,乃至成功,你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