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短句汇集50句
天时地利人和成语
天时地利人和成语1
【成语】:天时地利人和
【拼音】: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简拼】:tsdlrh
【解释】: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天时地利人和 成语接龙
【顺接】:和乐且孺 和事天子 和光同尘 和合双全 和合四象 和和气气 和和睦睦 和如琴瑟
【顺接】:白雪难和 抱德炀和 彼倡此和 彼唱此和 才怀隋和 倡而不和 此唱彼和 地利人和
【逆接】:昂首望天 拔地倚天 拔地参天 白日升天 白日青天 白浪掀天 抱恨终天 碧海青天
【逆接】:天上人间 天上无双 天上石麟 天上麒麟 天下一宗 天下一家 天下为一 天下为公
天时地利人和成语2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方说有一座内城每边长三里,外廓每边长也不过七里的小城,敌人将它包围起来,攻打它,却好久不能取胜。在这长期的围攻中,必然有适于作战的好气候,但不能取胜,这就说明天时不及地利了。再比如说,另有一守城战役,城墙不能说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和盔甲也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又不是不充足,占有如此有利的地势,可是敌人二来,守城者便弃城而逃。这就说明占据有利地势比不上人和了。所以说,维护人民安全不能全靠边界的设置,保卫国家不能专靠山川的险要,威摄天下不能专靠武器的锐利。起决定作用的在于施行仁政。施行仁政,拥护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拥戴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极少时,连他的'亲戚也会反对他;帮助他的人极多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用全天下归顺他的力量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他的人,那么,仁君或许不必用战争即可胜过暴君,若非用战争不可,胜利也一定是归仁君的。
故事载千《孟子·公孙丑上》(卷二),原文以战争中得失的有无有利条件作比较说明施仁政可以王天下。“天时地利人和”今多用来说明战争的有利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的战争故事
导语: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关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例子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天时地利人和的战争示例(一)
官渡之战
简述:
曹操占据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以正义之师的名义攻打袁绍,袁绍手下纷纷反叛投靠曹操,曹操一举灭掉比自己强大的袁绍。
故事梗概: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 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 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又作出错误处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并烧毁其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天时地利人和的战争示例(二)
赤壁之战
简述:
孙吴联军借助长江天堑,以及北方兵不习水战等地理条件,一把火烧掉了曹操83万大军。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成语汇总:带有亡字的成语
以“亡”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亡猿灾木] 比喻欲损人反而害己的行为。同“亡猿祸木”。
[亡猿祸木] 比喻欲损人反而害己的行为。
[亡羊之叹] 亡:丢失。叹:叹息。为丢失了羊而叹息。比喻探索学问,徘徊歧路,结果一无所得,空留遗憾。亦作“亡羊歧路”。
[亡羊得牛] 丢掉羊,得到牛。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亡羊补牢]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矢遗镞] 损失箭和箭头。比喻军事上的细微损失。
[亡秦三户] 指不畏暴力,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亡命之徒] 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
[亡可奈何] 无可奈何。指只能如此,没有别的办法。
[亡戟得矛] 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
[亡魂失魄]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亡魂丧魄] 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
[亡魂丧胆] 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
[亡国之音] 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动荡的歌曲。
[亡国之声] 指纷乱的音乐。
[亡国之社] 已亡国家的祠社。古代天子将其作为亡国的象征,以自儆戒。
[亡国之器] 指象箸、玉杯之类的器皿,古代作为骄奢亡国的象征。
[亡国破家]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亡国灭种] 国家灭亡,种族灭绝。指一个国家被彻底毁灭。
[亡国大夫] 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亡不旋踵] 指迅速灭亡。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形容时间极短。
[亡不旋跬] 犹亡不旋踵。形容时间极短。
[亡不待夕] 亡:灭亡,死亡。待:等待。夕:傍晚。灭亡等不到傍晚。比喻很快就会灭亡。
“亡”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追亡逐遁] 追击败逃的敌人。同“追亡逐北”。
[追亡逐北] 追击败走的敌军。
[招亡纳叛] 招引接纳敌方叛逃的人。
[兴亡继绝] 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同“兴灭继绝”。
[兴亡祸福] 兴盛和灭亡,灾祸和幸福。泛指一切遭遇。
[推亡固存] 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
[死亡枕藉]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的很多。
[死亡无日] 无日:没有多少日子。死期将近。
[人亡政息] 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人亡物在] 人死了,东西还在。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人亡家破]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人亡邦瘁] 指贤者不在位,国家因而衰败。
[救亡图存] 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国家的生存。
[家亡国破]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魂亡魄失] 魂、魄:即迷信所说的灵魂。形容万分惊恐,不知所措;有时也指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
[魂亡胆落]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覆亡无日] 马上就会灭亡,已经没有可以推延的时间了。
[存亡续绝] 存:保存;续:接续。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存亡未卜] 卜:猜测,估计。或是活着,或是死了,不能预测。
[存亡绝续] 绝:完结;续:延续。事物处在生存或灭亡、断绝或延续的关键时刻。形容局势万分危急。
[存亡继绝] 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存亡安危] 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使极其危险的安定下来。形容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作用。
[唇亡齿寒]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齿亡舌存] 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亡”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臧穀亡羊] 《庄子·骈拇》载,臧、穀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穀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臧谷亡羊] 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遗魂亡魄] 指抛弃思虑,停止精神活动。
[丧胆亡魂]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三户亡秦] 三户:几户人家;亡:灭。虽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正义而暂时弱小的力量,有暴力的必胜信心。
[日饮亡何] 每天饮酒,不过问其它的事情。
[歧路亡羊] 歧路:岔路;亡:丢失。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其道亡繇] 找不到门径;无法办到。亦作“其道无由”。
[破家亡国]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破国亡家]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进退亡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同“进退无据”。
[多歧亡羊]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败国亡家] 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亡”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自取灭亡] 所作所为把自己引上绝路。
[鱼烂取亡] 鱼烂自内而发。比喻因内部败坏而自取灭亡。
[鱼烂而亡] 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国家因内部祸乱而灭亡。
[物在人亡] 人死了,东西还在。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危急存亡之秋] 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
[危急存亡] 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死生存亡] 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态已经到了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亦作“生死存亡”。
[生死存亡] 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
[若有所亡] 若:好象。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同“若有所丧”。
[若存若亡]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人琴两亡] 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同“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取乱侮亡]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侵侮将亡的国家。
[取乱存亡]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保全将亡的国家。
[名存实亡] 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
[进退存亡] 前进、后退、生存、死亡。泛指各种好的与坏的处境。
[家散人亡] 家庭破产,家人死散。同“家破人亡”。
[家破身亡] 家庭毁灭,自身死亡。
[家破人亡]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
[家败人亡]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继绝存亡] 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国破家亡]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多藏厚亡] 厚:大;亡:损失。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出死断亡] 指效死捐生。
“亡”字在第六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同生死,共存亡] 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亡”字在第八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顺之者兴,逆之者亡] 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他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他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我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我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同“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顺道者昌,逆德者亡]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同“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
战争的成语故事
【坚壁清野】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