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郭子兴台词汇编100条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的原文译文及参考答案
原文: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子兴其仲也。始生,郭公卜之吉。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太祖往从之。门者疑其谍,执以告子兴。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收帐下。为十夫长,数从战有功。子兴喜,其次妻小张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异人也。”乃妻以所抚马公女,是为孝慈高皇后。
始,子兴同起事者孙德崖等四人,与子兴而五,各称元帅不相下。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朱元璋郭子兴台词汇编100条
元师破徐州,徐帅彭大、赵均用帅余众奔濠。德崖等以其故盗魁有名,乃共推奉之,使居己上。大有智数,子兴与相厚而薄均用。于是德崖等谮.诸均用曰:“子兴知有彭将军耳,不知有将军也。”均用怒,乘间执子兴,幽诸德崖家。太祖自他部归,大惊,急帅子兴二子诉于大。大曰:“吾在,孰敢鱼肉而翁者!”与太祖偕诣德崖家,破械出子兴,挟之归。元师围濠州,乃释故憾,共城守五阅月。围解,大、均用皆自称王,而子兴及德崖等为元帅如故。未几,大死,子早住领其众。均用专狠益甚,挟子兴攻盱眙、泗州,将害之。太祖已取滁,乃遣人说均用曰:“大王穷迫时,郭公开门延纳,德至厚也。大王不能报,反听细人言图之,自剪羽翼,失豪杰心,窃为大王不取。且其部曲犹众,杀之得无悔乎?”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乃将某所部万余就太祖于滁。
(节选自《明史?郭子兴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归:出嫁
B.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椎:宰杀
C.子兴奇.太祖状貌奇:认为……奇特
D.于是德崖等谮诸均用 谮:谗言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B.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C.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D.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郭子兴的母亲眼瞎,但郭家日渐富裕。郭子兴是家中老二,他出生时,父亲为他占卜,卦象显示大吉。
B.跟郭子兴一同起事的孙德崖等四人粗鲁而愚直,常常抢劫掠夺,郭子兴因看不起他们而面临倾轧之祸。
C.徐州主将彭大、赵均用率领残余部众逃奔到濠州后,郭子兴因彭大有智谋,就和他交好而冷淡赵均用。
D.赵均用曾因孙德崖的谗言而逮捕郭子兴,后来又挟持并要杀害郭子兴。郭子兴因太祖的一席话而免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曰:“吾在,孰敢鱼肉而翁者!”与太祖偕诣德崖家,破械出子兴,挟之归。(5分)
(2)自剪羽翼,失豪杰心,窃为大王不取。且其部曲犹众,杀之得无悔乎?(5分)
参考答案:
4.D谮:进谗言,作动词。
5.C四人不高兴郭子兴“意轻”自己,所以联合起来谋划倾轧郭子兴;“家居”意为在家里,郭子兴因此经常在家里呆着不管事。
6.D “郭子兴因太祖的一席话而免死”错,原文说“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
7.(1)彭大说:“有我在,谁敢残害你们的'父亲!”(彭大)和太祖一起前往孙德崖家,打开枷锁救出郭子兴,护送他回来。(句意1分,“孰”“鱼肉”“而”“ 诣”各1分)
(2)自己除掉辅佐的人,会失去豪杰之心,我以为大王不该如此。况且他的部队还很多,(你)杀了他恐怕会后悔吧。
(句意1分,“羽翼”“窃”“部曲”“得无……乎”句式各1 分)
参考译文:
郭子兴,他的祖先是曹州人。他的父亲郭公,年轻时依靠占卦卜筮的法术流荡在定远县,预言祸福之事总是很灵验。县城里一个富翁家有一位瞎眼的女儿嫁不出去,郭公就娶了她,家中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郭公生了三个儿子,郭子兴是老二。子兴刚出生,郭公占卜,大吉。等到长大之后,(子兴)把抑强扶弱当作己任,喜好结交朋友。当时正遇上元朝末年政治混乱,郭子兴分散家财,宰牛滤酒,和壮士结交。元末至正十二年(1352)春天,郭子兴聚集数千名青年,袭击并占领了濠州。明太祖(朱元璋)前去投靠郭子兴。守门人怀疑他(朱元璋)是间谍,逮捕了他并告知郭子兴。郭子兴认为太祖的长相奇特,为他松绑并同他讲话,收他为部下。(朱元璋)被任命为十夫长,屡次跟随作战立下功劳。郭子兴很喜欢,他的次妻小张夫人也手指并且眼看着太祖说:“这是个不寻常的人。”就把她所抚养的马公的女儿嫁给太祖为妻,这就是孝慈高皇后。
起初,跟郭子兴一同起事的孙德崖等四人,和郭子兴共五家,各自称元帅,地位不相上下。这四个人粗鲁而愚直,天天抢劫掠夺,郭子兴有轻视他们的意思。这四个人不高兴,合谋倾轧郭子兴。郭子兴因此经常在家里呆着不管事。太祖乘机劝说郭子兴道:“他们一天比一天抱得紧,我们愈来愈被疏远,时间长了一定要被他们控制。”郭子兴不听从太祖的劝说。
元军攻破徐州,徐州的主将彭大、赵均用率领残余部众逃奔到濠州。孙德崖等人因为他们原来是有名的强盗首领,就一起推崇他们,让他们的地位在自己之上。彭大有智谋,郭子兴和他交好而冷淡了赵均用。于是孙德崖等人在赵均用面前进谗言,说:“郭子兴只知道有彭将军,不知道有你这个将军啊!”赵均用大怒,找了个机会逮捕了郭子兴,关押在孙德崖的家里。太祖从别处部队回来,大吃一惊,急忙带领郭子兴的两个儿子上诉到彭大那儿。彭大说:“有我在,哪个敢残害你们的父亲?”(彭大)和太祖一起前往孙德崖家,打开枷锁救出郭子兴,护送他回来。
元军围攻濠州,他们之间就消除旧怨,一起在城中坚守五个月。解围后,彭大、赵均用都各自称王,郭子兴和孙德崖等人还同原来一样称元帅。没有多久,彭大死了,其子彭早住率领彭大的部众。赵均用愈来愈专横狠毒,挟持郭子兴攻打盱眙、泗州,并要杀害他。太祖已攻下滁州,就派人劝赵均用,说:“大王走投无路时,郭公(子兴)开门接纳你们,恩德是非常深厚的。大王没有报答,反而听信小人的话要谋害他,自己除掉辅佐的人,会失去豪杰之心,我以为大王不该如此。况且他的部队还很多,(你)杀了他能不后悔吗?”赵均用闻知太祖的兵力很强,心里害怕他,太祖又派人贿赂赵均用身边的亲信,郭子兴因此才能免于一死,于是率领自己所统辖的一万多人前往滁州依靠太祖。
韩玉字温甫其先相人的原文参考答案及译文
原文:
韩玉字温甫,其先相人,曾祖锡仕金,以济南尹致仕。玉明昌五年经义、辞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丰,应制一日百篇,文不加点。又作《元勋传》,称旨,章宗叹曰:勋臣何幸,得此家作传耶。泰和中,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升两阶,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夏人连陷邠、泾,陕西安抚司檄玉以凤翔总管判官为都统府募军,旬日得万人,与夏人战,败之,获牛马千余。时夏兵五万方围平涼,又战于北原,夏人疑大军至,是夜解去。当路者忌其功,驿奏玉与夏寇有谋,朝廷疑之,使使者授玉河平军节度副使,且觇其军。
先是,华州李公直以都城隔绝,谋举兵入援,而玉恃其军为可用,亦欲为勤王之举,乃传檄州郡云:“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贿,继缘二帅贪固威权。”又云:“裹粮坐费,尽膏血于生民。弃甲复来,竭资储于国计。要权力而望形势,连岁月而守妻孥。”又云:“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公直一军行有日矣,将有违约、国朝人有不从者,辄以军法从事。京兆统军便谓公直据华州反,遣都统杨珪袭取之,遂置极刑。公直曾为书约玉,玉不预知,其书乃为安抚所得,及使者觇玉军,且疑预公直之谋,即实其罪。玉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
子不疑,字居之。以父死非罪,誓不禄仕。藏其父临终时手书云:“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沉。儿可无虑。世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异,宁不见尔。”读者恻然。
(选自《金史?韩玉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B.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C.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D.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书中文句为题,让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
B.泰和,是金章宗的年号,一般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 号,如永乐帝、乾隆帝。
C.勤王,是指当国君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去救援王室。
D.传檄,是指传送公文,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玉文采出众。他奉旨起草文书可一日百篇,且一气呵成,不用修改;撰写的《元勋传》,连章宗都赞叹不已,章宗认为由韩玉为元勋大臣们作传是他们的幸运。
B.韩玉战功显赫。大安三年,西夏人围攻都城,韩玉受命招兵,十天时间就招了一万人,率军击败西夏军队,缴获牛马千余只,敌人最终连夜撤退。
C.韩玉为人所忌。与西夏人作战大获全胜,韩玉功不可没,但遭到掌权者的嫉妒,他们奏报韩玉与西夏人有勾结,朝廷也怀疑他,派人暗中监视他的军队。
D.韩玉蒙冤而死。华州人李公直举兵谋反被杀,李公直曾写信给韩玉而韩玉并不知道,此信被安抚司获得,怀疑韩玉参与了李公直的阴谋,韩玉被囚致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贿,继缘二帅贪固威权。(5分)
(2)玉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5分)
参考答案:
4.A
5.B 在古代,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6.D “华州人李公直举兵谋反被杀”错,原文意思是华州人李公直因为京城被隔绝,谋划兴兵进京救援,京兆统军却称李公直占据华州造反。
7.(1)事情要推导它的本原,灾祸有它起始的基础,(国家的'祸难)始于贼臣贪图贿赂,包容奸邪,接着又是因为两位元帅贪恋权力,巩固威势。(关键词奸、贿、缘各1分,大意2分)
(2)韩玉路过华州,被囚禁死在郡学,临终的时候在墙壁上写了两首诗,士人认为他是冤枉的。(关键词出、书、冤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韩玉,字温甫,他的祖先是相州人,曾祖父韩锡在金朝做官,以济南尹的身份辞官退休。韩玉在明昌五年考中经义、辞赋两科的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应奉,奉诏令一天写文章一百篇,一气呵成,不用修改。他又撰写《元勋传》,符合旨意,章宗感叹道:"功勋大臣何等幸运,有这个人为他们作传。"泰和年间,韩玉建议开掘通州潞水漕运河渠,)漕船载运货物直达京城c他晋升官职两级,被授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一职。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困。西夏军队接连攻陷邠州、泾州,陕西安抚司发文书让韩玉以凤翔总管判官的身份为都统府招募军士,十天时间招得一万人,与西夏军队作战,击败了他们,缴获牛马千余只。当时西夏军队五万人正围攻平凉,又和全军在北原开战,两夏人怀疑金的大军到了,当晚解围撤走。掌权的人嫉妒韩玉的功劳,快马奏报韩玉与西夏贼人有勾结,朝廷怀疑韩玉,派遣使者授予韩玉河平军节度副史一职,并暗中监督他的军队3
在此之前,华州人李公直因为京城被隔绝,谋划兴兵进京救援,而韩玉依仗他的军队可以调用,也想要做派兵救援王室的事,于是传送橄文给州郡说:"事情要推导它的本原,灾祸有它起始的基础,(国家的祸难)始于贼臣贪图贿赂,包容奸邪,接着又是因为两位元帅贪恋权力,巩固威势。"又说"携带干粮,安坐着耗费,耗尽百姓的脂膏血肉。抛弃武器逃散了又重新前来,耗尽国家的资财储蓄。谋取权力而观望形势,拖延岁月而守护妻子儿女。"又说"哪一个人不死呢?只因为有臣子必须这样做的原因。事情到了今天这种地步,怎么能忍心不顾念君主呢?不要说死了就是身后事,虚妄的名声一概听任史臣撰写。只是面对今天眼前的世事,有什么脸面居处在人世间呢?"李公直的军队出发有很多天了,将领中有违背盟约的人,国朝中有不顺从的人,就按照军法去加以处置。京兆统军便声称李公直占据华州反叛,派遣都统杨珪袭击攻取华州,于是李公直被处以极刑。李公直曾经写信约韩玉,韩玉预先并不知道,这封信就被安抚司获得,等到朝廷派遣使者监督韩玉的军队时,又怀疑韩玉参与了李公直的阴谋,就落实了他的罪名。韩玉路过华州,被囚禁死在郡学,临终的时候在墙壁上写了两首诗,士人认为他是冤枉的。
韩玉的儿子韩不疑,字居之。因为他父亲死于强加之罪,发誓不出来做官。珍藏他父亲临终时亲手写的书信:“此次前往幽冥之路,我的心胸光明坦荡,刚烈正直的气概,必定不会下沉,我儿不用担心。世道混乱,时运艰难,要努力保护自己,虽然阴间与人世不同,难远就见不到你吗?”读到这些话的人都很伤心。
傅友德,其先宿州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傅友德,其先宿州人。元末走武昌,从陈友谅,无所知名。太祖攻江州,至小孤山,友德帅所部降。帝与语,奇之,用为将。从常遇春援安丰,略庐州。从征武昌,城东南高冠山下瞰城中,汉兵据之,诸将相顾莫前。友德帅数百人,一鼓夺之,流矢中颊洞胁,不为沮。同陆聚守徐州,元将扩廓遣将李二来攻。友德度兵寡不敌,遂坚壁不战,以二千人溯河至吕梁,登陆击之,敌败去。度且复至,亟还,开城门而阵于野。李二果至,鸣鼓,士搏战破擒二。召还,进江淮行省参知政事,鼓吹送归第。元丞相也速来援青州,友德以轻骑诱敌入伏,奋击之。洪武三年,蜀将吴友仁寇汉中。友德以三千骑救之,攻斗山寨,令军中人燃十炬布山上,蜀兵惊遁。太祖谕友德日:“蜀人闻我西伐,必悉精锐以抗我师。若出不意,直捣阶、绵,门户既隳,腹心自溃。兵贵神速,患不勇耳。”友德疾驰至阶,昼夜行。抵阶州,败蜀将丁世珍,克其城。后渡汉江,趋绵州。时汉江水涨,不得渡,伐木造战舰。欲以军声通绵州,乃削木为牌为千,书克阶、绵日月,投汉水,顺流下。蜀守者见之,皆解体。及闻友德破阶、绵,捣江油,寿始分兵援汉州.以保成都。未至,友德已破其守将向大亨于城下,继而进围成都。寿等以象战。友德令强弩火器冲之,身中流矢不退,将士殊死战。象反走,躏藉死者甚众,成都平。友德身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将,每战必先士卒。虽被创,战益力,以故所至立功,太祖屡敕奖劳。寻副宋国公冯胜征山西,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
二十五年,友德请怀远田千亩。帝日:“禄赐不薄矣,复侵民利何居?”蓝玉诛,友德以功多内惧,定远侯王弼谓友德:“上春秋高,旦夕且尽我辈,宜自图。”太祖闻之,会冬宴,从者彻馔【注】,友德有一蔬不尽。太祖责友德不敬,友德出匕首袖中,日:“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太祖怒,分徙其家属于辽东、云南地,而王弼亦自尽。
【注】彻馔:撤去食物。(摘编自《明史·傅友德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常遇春援安丰,略庐州 略:夺取
B.门户既隳 隳:毁坏
C.自偏裨至大将 裨:地位低下的'人
D.寻副宋国公冯胜征山西 副:协助
5.下列语句中,全都表现傅友德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流矢中颊洞胁,不为沮 ②以轻骑诱敌入伏
③令军中人燃十炬布山上 ④疾驰至阶,昼夜行
⑤木为牌为千,书克阶、绵日月 ⑥请怀远田千亩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友德初为西名之辈,归降太祖后才被重用。他早年跟从陈友谅,不受重视,后来在太祖麾下屡立战功,多次受到赞扬和嘉奖。
B.傅友德善于用兵,胆识过人。在武昌之战中,许多将士观望不前,傅友德率领数百人勇猛杀敌,一鼓作气拿下了武昌城。
C.傅友德多次出生人死,奋勇当先。在汉州一战中,蜀人驱象踩死无数明朝士兵,而他又身中飞箭,但依然率领将士们殊死作战。
D.傅友德战功显赫,可惜下场悲惨。他因功勋卓著,官至太子太师,但因小事被斥责而自刎,家人被流放至偏远之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度且复至,亟还,开城门而阵于野。
(2)上春秋高,旦夕且尽我辈,宜自图。
参考答案
4、C(裨,意思为此处为“副将”)
5、B〖①是表现傅友德作战勇猛④是表现傅友德听从太祖的要求⑥表现傅友德贪财〉
6、C(与象群作战发生在成都,不是汉州,原文提到被象群踩踏的是蜀兵)‘
7。(1)傅友德料到敌军还会再来,便迅速返回,打开城门,在野外布阵。(得分点:“度“亟”、“阵”各1分,句意2分)
(2)皇上己经年老,早晚会把我们全部杀掉,我们应该为自己考虑一下。(得分点:“春秋”、“且”、“图”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傅友德,他的祖先是宿州人。元末到武昌,跟随陈友谅;默默无闻。太祖进攻江州,至小孤山,傅友德率部下投降。太祖与他交谈,觉得他非同寻常,便任他为将领。傅友德跟随常遇春支援安丰,夺取庐州。随征武昌,许多将领丛城东南的高冠山俯视已被汉兵占据的武昌城,他们相互观望,不愿前进。傅友德率领数百人,一鼓作气夺下武昌,飞箭射中面颊穿透两颊也毫不气馁,与陆聚驻守徐州,元军大将扩廓遣将领李二来攻。傅友德估计寡不敌众,于是坚守不应战,另率领二千人逆河而上到达吕梁,登陆迸攻,敌军敗退。傅友德料到敌军还会再来,便迅速返回,打开城门,在野外列阵。李二果然来了,傅友德立即下令鸣鼓,士兵奋力搏击拿下了李二。傅友德应召回京,晋升为江淮行省參知政事,太祖命人敲鼓吹号―将他送回府宅。元丞相也速来支援青州,傅友德以轻骑诱敌进入伏击点,然后奋力追杀敌军。洪武三年蜀将吴友仁侵犯汉中,傅友德率三千骑兵前去援救,进攻斗山寨,命军中士兵每人燃起十个火把分布山上,蜀兵见此惊慌逃走。太祖对傅友德说:“蜀人听说我军西伐,必定将其全部精锐部分抵抗我军。如果出其不意,直岛阶、綿两州,门户被毁坏,蜀军自己便会溃散。兵贵神速,只怕军队不勇猛啊。”傅友德昼衣行军,疾驰至阶州。抵达阶州后,击敗蜀将丁世珍,攻克此城。然后渡过汉江,直逼綿州。当时汉江水涨,不能渡江,傅友德军为此伐木营造战舰。为了将军威传达至綿州,傅友德竽走削成数千木牌,将攻克阶、绵的日期刻上,投入汉水,让它们顺流而下。蜀地守军见后,全部溃散而逃。等到听说傅友德攻克阶、绵两地,直捣江油后,戴寿才分兵支援汉州,来保卫成都。援军还未到达,傅友德的军队已经在城下打敗其守将向大亨,接着进闺成都^戴寿率部下驱象出战^傅友德下令以强弓火器迎击,他身中飞箭却毫不后退,手下将士也殊死作战^大象调头而逃,踩死许多蜀人,成都平定。傅友德出生入死多场战役,从偏将升至大将,每战必定身先士卒。虽多处受伤,作战却更勇猛,因而屡立战功,太祖多次下诏奖励慰劳。不久,傅冬德协助征西将军冯胜远征山西,因为功勋卓著封颍国公,加封太子太师.
洪武二十五年,傅友德请求获得怀远民田千亩。太祖说:“我给你的年禄、赏赐不薄,你为什么年要去侵犯百姓的利益呢? ”蓝玉被杀后,傅友德因为自己功劳很大而十分害怕,定远侯王弼私下对傅友德说:“皇上已经年老,早晚会把我们全部杀掉,我们应该为自己考虑一下。”太祖听说了这件事,恰逢冬天大宴文武,侍从撤席的时候发现傅友德有道菜没有吃完,于是太祖指责傅友德不敬,傅友德从袖中抽出匕首说:“你不过想要我们父子的头罢了。”于是自刎。太祖大'怒,流放傅友德的家属到辽东、云南,而王弼也自尽了。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原文与译文
叶嘉传
(宋)苏轼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 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 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 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 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
1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劝之业武业:从事;以……为业 B.吾久饫卿名 饫:饱。指所闻已多
C.计欲倾之 倾:倾慕 D.神苶思困 苶:疲倦
1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 试哉 ②必槌提顿挫之 可
③嘉 谓也 ④上 不见嘉月余
A.其 以 之 乃 B.其 乃 之 以 C.以 乃 以 之 D.以 其 乃 之
13.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
A.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B.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C.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D.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14.下列语句,全都直接表现叶嘉美德的一组是
①养高不仕,好游名山②容貌如铁,资质刚劲③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④为之起立,颜色不变⑤其气飘然,若浮云矣⑥劳于万机,神苶思困
A.①③ B.③④ C.④⑥ D.③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B.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C.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D.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1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2)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答案】
11.C C项,倾,排挤。
12.B B项,其,语气词,表一定;乃,才;“嘉之谓也”翻译为“说的就是叶嘉啊”,“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介词,因为。
13.C
14.B
15.D
16.(1)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
(2)就给他的儿子封赐爵位,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解析】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对话标志:曰;虚词标志:者,也;根据语境,“不喜城邑”的对象是“叶氏”,不是“天下”;排除AB两项;“为……所”表被动,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
14.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的要求,“直接表现”,运用排除法选择答案。①是叶嘉曾祖的行为;②写叶嘉的容貌和禀性;⑤这是皇帝对叶嘉的赞美;⑥写出了皇帝对叶嘉的思念。
1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苏轼为叶嘉做传的目的主要是表达对叶嘉高洁刚正、恬淡飘然品格的赞美。
16.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司:管理,掌管;以,介词,用;逆:忤逆;堪:忍受(2)爵:名词作动词,赐予爵位;岁:每年;贡:推荐。
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修养高尚却不去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武夷山,很喜欢它,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曾经说:“我在培植功德,虽然不一定被当时的人所采用,然而会给后世留下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他们将来一定会享受到我所培植的功德的恩惠的。”叶茂先安葬在郝源,子孙于是都成为郝源人。
等到叶嘉这一代,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有人劝他练习武艺。他说:“我应该作为天下英武之人的精华,扛一支枪举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学并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特点的文章,并流传于后世。皇上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认为他很好,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并用传车送他到京城来。
太守开始派人查访叶嘉的住处,让拿出皇帝的诏书给叶嘉看。叶嘉没出来。郡守亲自到山中,劝说他,才登车出发。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看到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激动地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你采摘到这里,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皇上听罢笑了,把叶嘉安排到重要的部门,让他掌管机要事务。
皇上于是下令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和叶嘉共事。欧阳高嫉妒叶嘉刚一做官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他。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此而站起来,但容色并未改变。皇上责备欧阳高,爱怜叶嘉,看着他的颜色,过了好一会儿,说:“叶嘉确实是清白之士,他的清气飘然如白云。”于是邀请他一起宴饮。过了一会儿,皇上高兴地哑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少好感,回味他的话,很是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从此叶嘉更加受到皇上的宠爱。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严肃地说:“陛下一定要那人甜言蜜语口齿伶俐,这样才喜欢他吗?我说的话虽不好听,时间久了却有好处,陛下尝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皇上于是宽恕了叶嘉,然而也因此疏远了他。
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给他的儿子封赐爵位,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县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品德芳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的。住在福建的叶姓人也很多,但住在郝源的一族是最好的。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最高的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之列,可也说是相当荣耀了。那么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