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游记
清晨,从铜陵市区向西南驱车,约么半小时,便来到了千年古镇大通。
据随行导游的介绍:大通镇曾是一座驰名中外的江岸重镇,古名澜溪。澜溪始建于西汉时期,是唐代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大通水驿。古镇的东面是祠堂湖,西面紧临长江的岔江。经过多年的开发,这里已是占地3.8平方公里的中国首批特色小镇。
进入古镇,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地势最高的“钟楼”了。据说这本是西班牙传教士建的天主教堂,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占了这一长江要塞,唯独留下孤零零的“钟楼”向世人诉说那段屈辱的历史,仰望“钟楼”听得附近传来阵阵稚嫩的读书声,仿佛向伤痕累累的“见证者”宣誓:驱除倭寇,振兴中华!
绕过“钟楼”便是白墙、灰瓦、青石板的大通古街了。古朴厚重的青石板与灼灼生辉的石门相互辉映,青砖砌就的大宅院之上雕龙画凤的徽派挑檐令人目不暇接。鳞次栉比的商铺前人头攒动。商铺与商铺之间偶尔也有着,能容两人并行的青石小径向内延伸。主街是由足有两三米宽,一米长的青石板铺就而成。每一块石板的表面都经过人工刻有浅浅的槽痕,虽历经千年仍清晰依旧。据说石板的下面便是小镇的排水系统了。
置身古街,我仿佛穿越了历史。耳边响起操着各地口音的吆喝声,仿佛看到三五游人穿梭于各大商号,各地客商正忙碌地往返于码头,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瞧,那“信班船”上不正是康乾盛世的驿官吗!?那一席汉服站在船头吟唱宋词的,不是途经此埠的王安石吗!(小注:王安石家乡在大通上游,曾在常州任职。)
……
沿着古街向前步行十分钟,右侧“突然”出现了一排宽阔的石阶,一直延伸到岔江边。这便是“古渡口”,虽早已不再停泊客船,却是“和悦洲”和“永平洲”通往大通古街的主要水路“隘口”。每逢天气晴好的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对面的江心洲钓鱼便是当地人的首选。
古街上而今建起了“主题馆”,向游人讲诉着“澜溪梅根冶”、“大通水驿”、“巡检司”、“大通水师营”、“大通参将衙”、“安徽四大商埠”、“日军俱乐部”、“大院贡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