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党的建设科学化:涵义与意义探析
【内容提要】党的建设科学化,包含"科学"、"科学化"和"党的建设科学化"三个层次的分析性内容,核心是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的规律,实质是党的建设的规律化、系统化、模式化和开放化。从时代背景上看,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中国共产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提出的优化自身建设的新命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从革命走向执政、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和全新的课题,必须从深刻把握现代政党运动的一般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特殊规律的高度上不断推进科学建党,这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 党的建设 科学化 自由王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是科学发展观在党建领域的必然要求,也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推进的一个重大命题。对于这一命题的研究和探讨,首先要解决本体论的问题,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概念本身进行辨析。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释义:概念建构 从语词上看,党的建设科学化,包含"科学"、"科学化"和"党的建设科学化"三个层次的分析性内容。因此,要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质内涵,就必须先澄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化"。
一提到科学,很多人就以为科学指的就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当然是重要的科学,但科学并不只是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思维科学等。从纯粹研究的角度看,"党的建设"属于政党研究和政治发展研究的一个子领域,就学科而言属于政治学的范畴,而政治学又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而"党的建设"本身就是"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科学"呢?简单说,科学就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具有客观性、理论性、验证性、系统性、发展性等特点。而所谓"科学化",就是使某种事物符合科学原理,或者说是科学原理转化为人类实践的过程和状态。有鉴于此,"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规律,是把有关政党的科学原理外化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的态势和进程。
上述对于"科学"的理解,是从严格的"科学学"的观点出发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从"泛化"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一名词。在中国,一些意识形态上的价值和信念,例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虽然还没有得到验证或者无法加以验证,但人们通常也称之为"科学"。国际上通常把这类知识体系称作"规范性理论"(prescriptive or normative theory),涉及社会理想、发展蓝图、行动准则、制度设计等系统的理论学说,与"经验性理论"(empirical theory)相对应。与经验性理论可以加以验证(证实或证伪)不同,规范性理论一般难以验证或根本无法验证,但却可以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事业并说服他人一起去追求这一事业。[2]诸如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博爱等,就基本属于这种规范性理论。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规范性理论与经验性理论的分野,也可以说是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和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的分野。狭义上说,只有政治科学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但广义上说,无论政治科学还是政治哲学,都属于科学的范畴,都是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人民主权理论自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得到过验证也很难加以验证,从前面严格的"科学"标准去衡量,它似乎不能算作是"科学";但是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学说,人民主权理论指导了人类的政治实践并催生出现实的民主政体,使人类政治文明翻开了新的一页,难道说这不是一种科学理论吗?绝对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把这种规范性理论视为"科学"。
就"党的建设科学化"而言,其中的"科学"内涵广义上应当包括上述所有层面的内容,在狭义上则主要是指那种客观的、可验证的、普适的知识体系。有些理念、制度和方法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是可行的、合理的或被认可的,但在另外的时空条件下就不可行、不合理或不被认可,这是不是科学往往是有争论的。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观之,有些思想和行为在过去被认为是异端邪说,但后来逐步被普遍接受甚至成为一种普适的理论和价值,如"日心说"、"主权在民"、"市场经济",等等;相反,有些思想和行为曾经盛极一时,但后来却被人类所抛弃,因为它们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性和规律性,也就是说不科学。在我国,这类事例也很多,以前许多被奉若神明的东西,现在已时过境迁了。科学的发展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表现出不断地重复、延伸和深入,以一种螺旋形的交互式的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和不断延续与派生、不断淘汰与新生的发展方式,被人们感知和把握。
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科学化,应该是上述狭义与广义层面内涵的统一。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立足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既具有政党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思想理论体系既需要实践加以检验并逐步形成普遍的真理,同时也需要规范性的理论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实践进行指导,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就是这种理论的典型。因此,"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涵义,应在坚持政党建设科学化一般理论、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符合自身特征的矛盾规定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本质上是要求党的活动符合政党活动的规律。这里的规律,既包括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特殊规律,也包括作为一般政党的普遍规律,因此党建科学化既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也需要具有世界眼光。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作为政党而存在的,具有政党的一般属性,以取得政权为目标,具有组织政府、利益综合、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政治动员等政党的一般功能,同时也具有政党的一般性组织结构。如果忽视政党的一般规律,过于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就不利于党的建设科学化,就容易把自己的经验神圣化,固步自封,难以有改革创新精神,难以借鉴其他政党的宝贵经验。世界上政党的发生、发展,具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党的建设方面有一些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同样,如果只强调一般性,忽视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盲目照搬国外的政党模式和制度,就会偏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所坚决反对的。总之,认识和运用党的建设的规律,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必须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综上所述,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以现代政党的一般科学理论为坐标,立足中国的客观实际,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制度和方法进行党的建设,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的关于政党的科学理论并继续指导党的实践,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最终实现党的宗旨和目标的过程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建设科学化也就是党的建设的规律化、系统化、模式化和开放化。[3]
所谓党的建设的规律化,就是要求党的建设要致力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具体来说就是要尊重和遵循现代政党运动的一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特殊规律,以科学理论指导党建、以科学制度保障党建、以科学方法推进党建。既然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科学的最根本的特性,那么实践性就是科学发展的根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科学真理性的标准。因此,科学态度就要求重视实践经验,既要重视自己的实践,也要重视别人的实践,在实践当中不断认识规律和发现规律。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质,就是要遵循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各种貌似"真理"的教条主义和先验主义。
所谓党的建设的系统化,就是要求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科学知识,重视理论学习,要求理解事物的逻辑联系和运用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党的建设而言,也是有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领域构成,例如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以及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而上述每一领域的建设又有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防止简单化、片面化,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以偏概全,听风是雨。
所谓党的建设的模式化,就是要求以科学的政党理论为指导,按照政党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提出系统的、普适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党建制度和方法,形成在党建某一领域和某一问题上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科学的答案通常是唯一的,在社会领域和党建领域由于事物的复杂性,有时可能找不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能有几种可供选择的途径,这是正常的。党的建设允许探索也应当探索,也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做法、经验。但是如果分殊性过大,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五花八门,那就说明我们离真理还很远,党建的科学化水平还不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要用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加强党建的导向性,而不能仅仅是摸着石头过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样会增大党建的成本。
所谓党的建设的开放化,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敢于和善于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来不断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党的创造活力。这也是建设学习型的组织的要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开放性,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时代背景与问题意识
要深刻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仅从概念分析还是不够的,必须从中国共产党当前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以及问题和挑战来进一步进行深入的考察。
尽管中国共产党已历经90个春秋,但应该说"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完整概念的提出,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凸显了执政的科学性的重大意义及其与民主和法制的内在联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则明确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党的建设的统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党的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新课题,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之所以在当前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个问题,首先因为是时代背景和执政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从革命走向执政,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走向市场,给党的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严峻的考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科学地研究并解决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课题。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党的建设 科学化 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