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湘江全纪录
借道“南天王”
1934年10月中旬,蒋介石得知红军主力有突围迹象,匆忙赶赴南昌,在红军西征路上部署封锁线。
横在中央红军面前的第一道封锁线,设在赣西南的安远和信丰之间,由碉堡群构成,号称牢不可破的“钢铁封锁线”。防守这道封锁线的,是被称为“南天王”的广东军阀陈济棠的粤军。让蒋介石料想不到的是,早在1934年4月,陈济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就已经开始寻求同红军的联系。9月,周恩来派专使秘密与陈济棠取得联系,向他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一致对外”的道理。陈济棠巴不得红军不进入广东,使蒋介石的中央军没有追进广东、乘机侵占他的地盘的借口。红军与陈济棠达成了借道通过的协议。这样,红军除了与粤军个别部队有零星交火之外,几乎兵不血刃地通过了第一道封锁线。
11月初,当蒋介石判断出中央红军的行动意图是去湘西北与红2、6军团会合后,立即命令薛岳率中央军追击,同时命湘军何健部入湘南布防,陈济棠率粤军主力进至乐昌、任化、汝城间截击。但何健的湘军还没来得及部署,红军已经扑向第二道封锁线。此时,第二道封锁线的主角仍是陈济棠的粤军。粤军一个团意外地与红军打了一仗后,11月8日,红军在横列于任化、乐昌之间的粤军重兵检阅般的注视下,通过了第二道封锁线。
湘军也打“小算盘”
红军顺利通过第一、第二道封锁线后,迅速扑向湘南。前进的路上是蒋介石的第三道封锁线。这道封锁线设在郴州、宜章之间,守军为“湘军悍将”何健的部队。但何健太了解红军的战斗力了,所以,当他接到蒋介石要他阻止红军西进的命令时,心里十分矛盾。一方面,他希望能侥幸成功;另一方面,他也深怕与红军拼掉了老本,回头再被老蒋收拾掉。这种想吃怕烫的心理最终还是让何健效仿陈济棠,以“保境安民”为主,追堵红军为次,想让红军早些离开湘境。于是他把重兵集结于湘西北,在湘南与广东的结合部兵力配置则较弱,指望陈济棠能帮上一把。可是陈济棠又怎么会帮他呢!至11月15日,红军从湖南良田至宜章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红军虽然通过三道封锁线,但也暴露出弱点
红军在战略转移的过程中,暴露出三个弱点。一是行动迟缓,部队采取难以机动灵活的方式作战。由于中共中央机关把大量笨重的物资和工厂机器等“坛坛罐罐”都带上了,部队行军长达160里,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同时,总是采取两个军团在左翼,两个军团在右翼,一个军团殿后,中央机关居中的方式,被称为“抬轿子”式转移、“甬道式”行军。二是暴露了转移的战略意图,让蒋介石判断出中央红军要去湘西北与红2、6军团会合。三是优柔寡断,不善于根据敌情变化及时转变作战方向。当红军进入湘南地区时,毛泽东曾建议红军组织力量反击,趁国民党军各路立足未稳之际,寻歼其一路或一部,改变被动局面。彭德怀亦提议迅速向湘潭、宁乡、益阳挺进,避免陷入绝境。但是,只顾得消极避战、一味西进的博古、李德,拒不采纳毛、彭的正确建议。
血战湘江,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进入湘南,前面横亘着潇水和湘江两条大河,继续向前就等于往敌人布好的口袋里钻。蒋介石认为围歼红军的机会到了,令湘、粤、桂及中央军共约40万人对红军形成追堵合围之势,企图把中央红军扼杀在湘江以东地区。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中央红军离开根据地后最大的一场恶仗开始了。
11月27日,红1军团先头部队顺利突过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脚山铺之间的渡河点。28日,红3军团也渡过湘江,并控制了界首以南部分地区。侧翼的红8、9军团业已占据有利地区,殿后的红5军团则扼守要地,迟滞追击之敌。英勇的红军主力军团,已经搭好了掩护中央纵队通过的安全通道。此时,中央纵队距渡江点仅有80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即可迅速过江。然而,博古、李德等人仍不肯抛弃从苏区带出的笨重家当,在路上足足耗去4天宝贵的时间。此时朝湘江急进的国民党各路大军已迫近江边。为了保证中央纵队的安全,各路红军都陷入了以少打多、以弱对强的被动境地。红军广大指战员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与优势之敌展开浴血奋战,其惨烈程度难以言表。战至12月1日,中共机关和中央红军大部渡过了湘江。但是,因担负掩护任务而被阻于湘江以东的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大部壮烈牺牲。
至此,蒋介石精心设置的四道封锁线均被英勇的中央红军突破,对于其重大意义,正如当年亲历其事的李聚奎后来所说:“在赣粤湘桂边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和第四道封锁线,是中央红军长征第一阶段的战斗,也是中央红军长征最艰难的时刻,历时一个半月。在这个阶段中,红军以‘久困之师’,连续打破了粤军、湘军、桂军和国民党‘中央军’三四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冲出了重重封锁,渡过了湘江,虽然付出了巨大的损失和牺牲,但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妄图消灭中央红军于粤湘桂边境的计划,充分显示了中国工农红军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在红军长征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损失最惨重的一仗
经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这是“左”倾冒险主义和逃跑主义造成的严重恶果,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对比,各级指战员逐渐觉悟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路线是正确的,部队中对现行路线的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在湘江战役后达到了顶点。
长征究竟经过了多少次战斗?战果是多少?根据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结束长征时,由彭加伦记录、肖向荣填词的《远征曲》这样总结:“大小五百余战,计算起来,溃敌四百一十团。”这还只是中央红军的情况。
中央红军的湘江之战是红军所有战役中最为惨烈的,这是确信无疑的。
湘江之战,发生在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时。经此恶战突围后,红军人数从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多人。
湘江之战前红军折损大将损失2万余人
湘江之战冠以“惨烈”之名,首先是言其损失的人多。
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的硬仗、恶仗、败仗并没有少打。
黎川、浒湾、大雄关、广昌等战斗,红军连遭败绩。尤其是着名的广昌保卫战,红军血战18天,伤亡5000余人,最终却并未能守住广昌。
湘江之战开始前,通过前三道封锁线时,红军也遭受了一些损失。
红军前进方向上的四道封锁线,并非同时构筑,而是随破随构。亲自指挥第五次“围剿”的蒋介石虽然有时判断失误,但他作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黄埔军校校长、北伐军高级指挥官,还有一定的战术素养,对红军初期的行动方向判断也是准确的。
第一道封锁线在信丰河一线,红军对手是粤军陈济棠部,当地构筑了很多碉堡。尽管党中央已经与粤军有借道的协议,但因消息不畅,红军仍然遭到粤军一些抗击,损失3700余人,折损一员猛将洪超。洪超18岁参加南昌起义,身经百战,时任红三军团先锋第四师师长,牺牲时年仅24岁。
通过第二和第三道封锁线,仍然战斗不断。战斗损失和掉队、落伍使红军分别减员9700余人和8600余人。如此算来,虽经沿途的零星补充,红军到达湘江河畔第四道封锁线的时候,不过6.5万人。
中共中央在突围转移时,是想把根据地从江西搬到湘西,携带了印钞机、石印机等大量的“坛坛罐罐”。主力一、三军团为左右前锋,八、九军团在两侧掩护,五军团殿后,护卫着庞大臃肿的中央和军委机关纵队做甬道式行军,浩浩荡荡,场面蔚为壮观。
彭德怀对把高度机动、善打能藏的红军精兵当做“轿夫”,只能被动挨打的做法非常不满,愤怒地说:“这样抬着‘棺材’走路,哪像个打仗的样子。”
本来在8月上旬,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在江西界首地区顺利渡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