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知识分子"是什么人?
西方的真理追求
罗马士兵闯进阿基里德家的时候,他正在研究沙盘上的一个几何图形,他在罗马士兵的刀光戈影下张开双臂试图护住沙盘喊道:"不要动我的圆!"这是一则动人的传说,不知是记述还是虚构,反正这句"不要动我的圆!"流传千古,也值得流传千古。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极为典型的西方精神,很难套在别种文化头上。稍稍回想一下我们脑子里的历史故事,就明白这个传说不是孤立的。爱真理——这似乎是希腊人货西方人独有的激情。布鲁诺活活被火烧死也不改口:地球仍然在围绕太阳旋转。每一种文明都供奉过仁人志士,杀生取义不是西人的特长。然而,各族人民是为形形色色的忠孝节义杀身成仁,西方人却为一种叫作爱真理的激情赴汤蹈火。而这里所谓真理,无关乎君臣大义,无关孝悌名节,无关乎任何主义,当然更与世俗利益无涉。认真界定"真理"概念绝非易事,但我们从上面的故事里不难体会西人所追求的真理自有一些特质:那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认识,须得跳出人的利益和成见,就事情本身来看事情。这种倾向体现在西方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庭制度是其突出的体现之一。关于自然界的认识较易达到客观性,因为一涉及人和社会,要扫除人自己的偏见就格外困难,西人在自然科学上取得的成就,世界上其它文化传统望尘莫及,这是爱真理的一项报答。牛顿也许是为了证明上帝的智慧才竭力研究宇宙的数学原理,但反过来说,也只有西方文化中人才会用这种方式来宏扬神性。的确,正是这种"客观真理"的追求把西方人送上了哲学-科学之路。如果让我只用一条线索勾勒西方文化的特点,我一定会说:对真理的崇尚。
对我们中国人,"真理"是个外来概念,先用来翻译佛经,再次随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本土概念里和这个"真理"最接近的,是"道"。这里无法细数"真理"与"道"的异同,但可以从本文的主题出发指出两点显而易见的差异。一,在西方的真理观念中,始终有局部真理和整体真理的紧张,真理的原子论(符合论)和真理的系统论(自洽论)构成了西方认识论的主要张力。而"道"则必须是融会贯通的,不融会贯通的就不是道。二,道比真理更富政治性,并从政治性而至人文性质,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子产语),道虽不同,"但大体言之不但都与诗书礼乐的传统有渊源,而且也都以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为最后的归宿之地" 。这个人-政治之道,既与西方的宗教性相对,又与西方的纯物理相对。
科学真理与科学主义
哲学所要分析的概念主要是那些处于日常使用和理论建构结合部的概念。"真"和"真理"是生活中的重要观念,更是科学的主导观念,因此成为哲学的主题,澄清"真"和"真理"这些因素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的努力贯穿整部哲学史 。亚里士多德这样定义哲学:哲学是真理的科学,类似的定义贯穿整部西方哲学史。本世纪的哲学家不是例外,怀特海谈论"爱真理",奎因的书名是"真之追求"。
西方人前赴后继地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但他们所说的真理是一回事吗?且不说每个人所坚持的真理的内容很可能千差万别,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真理概念本身也可能不一样。那么,我们怎么能笼统地谈论"真之追求"呢?换言之,如果人们对"真理"的理解并不相同,为什么要使用同一个词"真理"呢?从"家族相似"方面来想,"真理"并不指陈一个单一的因素,而是指陈多重因素,它也不是就这些多重因素的某种共性指陈它们--这又成了指陈某种抽象的但仍然单一的东西了,而是就这些多重因素的内在联系来指陈它们。然而,"真理"还不只是一个家族相似概念,它是一个有核心有外围的概念,西方"真理"概念的核心,是科学真理。
在科学意义上讲到"真",首先是讲合乎事实真相。一个命题或一种认识是真的,等于说它所说的是事实,这一点在奥斯汀和斯特劳森关于事实和真理的争论中双方都通过很多例句加以说明 ,而且也可以验诸日常语言,我们不必重复。没有哪种文明竟敢忽视事实意义上的真理,但西方文明对事实有一种特别的注重。据怀特海观察,西方文明有三个主要来源;希腊、闪族、埃及,这三种文明都特别强调事实或就事论事(the matter-of-fact),虽然它们注重的意义各自不同 。
不过,单纯事实的知识不算科学真理。关于事实的知识是互相分离的知识,从关于此一事实的知识不能推断关于彼一事实的知识。关于事实的知识不是在关于事物的整体中获得理解的,我们不知道前因后果,因此只是零星的、局部的知识,"一知半解",希腊人称之为doxa。与doxa相对的,是episteme,从古希腊始,只有episteme,或有组织的知识,才是科学。
在某种意义上,任何知识都在一定的组织之中,就像人天生在社会中一样。社会是一种组织,一种自然的组织,我们天生就在社会中而无需加入社会,所以,说到某人加入某个组织,当然是说一般社会组织之内的某种特殊组织。加入组织的人,受到一般人不受的约束,同时具有一般人不具有的力量。
约束和力量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在一个知识体系里,各个片段的知识互相支持,互相作证。零星知识是通过逻各斯或逻辑获得组织的。论证就是引用原不相干的知识使之互相支持,从而造就了科学。你一眼看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你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不是几何学。几何学要求你证明这一点。在几何证明中,不同图形所含的各种事实通过一些原理组成了一个系统。所以,科学的真理既包括对事实真相的了解也包括逻辑关系,或更确切说,科学是由逻各斯组织起来的关于事实的知识。
传说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后,师生极为兴奋,大张宴席加以欢庆。这事值得庆祝,不在于勾股定理本身有多重要,但它体现了毕达哥拉斯他们赋予论证的地位 。科学的本质是论证,所以,逻辑关系或数理关系,虽然我们通常不问是不是"真"的,然而按照柏拉图主义 ,逻辑关系或数理关系(2+2=4之类)却是真理的典范。对照之下,中国的第一位思想家,孔子,在很大程度上依据历史和传统来加强其主张的正当性,中国可以说从未发展出柏拉图主义,从未强调过以数学为典范的科学真理。
你看一眼等腰三角形就知道两个底角相等,那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对这加以证明呢?彷佛我们只是白白多绕了几段路达到的却是同一个目的地。的确,只有经过论证的知识才获取科学知识的资格--与贬低论证的禅宗正相反对--,因此,科学是由间接知识组成的体系。但是,论证的结论不是直觉的同语反复,论证过程不是外在于结论的途径,论证本身构成了知识的一部分,论证的结论是一种不同于直觉的知识。论证依赖事实和逻辑,这些事实和逻辑是可以独立加以检验的。尤其是,这些事实和逻辑本身摆脱了特定时空的限制,因此不仅可以用于这一特定事件得到这一特定结论,而且可以应用于其它的案例。我们并非没事找事,非要绕一个圈子达到可以直接知道的事情。如果始终依赖直觉,没有发展出几何证明的技术,我们不会产生几何学,不会产生非欧几何、流体力学,不会建造飞机和卫星。通过直接认识到间接认识的转变,我们的世界无限地扩展了,一直扩展到星云、夸克和基因。
科学精神十六、七世纪在欧洲兴起,那时科学是一种解放的力量,法伊尔阿本德把当时的科学思想称为"许多相互竞争的意识形态的一种" ,而当科学成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我们就称之为科学主义。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科学主义,一,科学是整体的真理。二,科学是确定不移的真理。三,科学是普适的真理。虽然我没见到哪位论者持有绝对科学主义的立场,但很多论述含有科学主义的某些特征。
科学是有组织的知识,越来越多的知识为科学接管,成为科学知识,同时知识的范围也大为扩张,关于夸克的知识只有通过大量的间接步骤才能获得,靠直觉是无法获得的。由于科学(论证性认识)的成功,人们设想,有一天可以使科学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知识体系,既可以揭开所有未知领域的秘密,又可以返回来以科学方式重新建构一切直觉和亲知。
科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在于减少知识的不协调不统一,然而,无论科学怎样发展,我们仍有大量知识未被网罗在同一个知识系统之中。整体论证的野心不可能成功。本文不拟详细论证此点,但可以提到几个原故。一个最外在的原故是整体过于庞大、复杂,特别是生命和精神现象太复杂了。物理学能够追溯到250亿年前宇宙发生的事情以及这250亿年间宇宙发展的大致脉络,但即使作出同样的努力,我们也无法从一个人的精神现状通过论证追溯到他25年前的精神状况和他这25年来精神发展的大致脉络。人在宇宙中只是区区一粒微尘,但其丰富性却与整个宇宙相当。这种丰富性的一个来源是人的反身性,对世界的认识会反过来改变人的行动。然而更内在的原故是,如果一切都要论证,那就什么都论证不了了。这一点下文还将讨论。
科学主义的第二点是主张科学是确定不移的真理。一方面,论证并不保证知识的确定性,前提可能错,推论的过程可能出错,另一方面,直觉可以非常确凿,亲知甚至可能比一切推论的知识都更加确定可靠。我们无法直接比较科学知识与亲知哪个更加确定可靠,问题倒在于了解科学的确定性从何处来。科学知识的确定性来自论证来。论证把一项知识纳入一个系统,从而获得其它知识的支持,同时能得到多方面的检验。知识并不因为未加组织而不正确不可靠。一个部落能够正确地计算潮汐,同时能够正确地计算月缺月圆,但这两种知识却没有被组织在同一个系统之中。既然不在一个系统之中,我们就不能用这种知识的正确来保障另一种知识是正确的。一个部落具备关于月亮赢亏的正确知识,同时却用天狗来解释月蚀现象。科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在于减少知识的不协调不统一,而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知识的确定性。科学确实在一种特定的意义上提供确切的知识,但不宜笼统地宣称科学知识才是确定的,论证提供了一种特定意义上的确定性。直觉可以非常确凿,但它的确定性行之不远。
科学主义的第三个信条是:科学是普适的真理。科学知识的确具有普遍性,2+2=4,同体积的气体分子数相同,这些真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但所谓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是说它可以应用在任何时间地点,而是说这样的知识不是就它坐落的情况来考虑的,而是就它与其它知识的联系来考虑的。不无生硬地从语词上加以划分,那我要说,普遍的不等于普适的。
科学是系统的知识,这话似乎隐含,其它的知识都是零星的、局部的。相应于"局部"的英语词是local,现在在社会学里通常把local knowledge译作"地方性知识"。"局部"只是"地方性"的一层意思,"地方性"更重要的意义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我们虽然不知道地方性知识是否能够适用于本地方之外(经常不能,这一事实在民间文学中提供了很多愉快的笑料),但我们却知道这些知识从何处产生,应用于何事。科学真理不受具体情境的限制,也就是说,任何具体情境都要形式化为具有普遍性的条件,(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陈嘉映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真理 科学主义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