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散文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无疑是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万言,中长篇小说达一百一十部以上,堪称著作等身。而建国后所修现代文学史对他的评价,也因他后期参与抗战文学的创作而远在其他民国旧派小说家之上。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生于江西广信小官吏家庭,祖籍安徽潜山,岭头乡黄岭村人。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饶广信税务当职员而在上饶出生。并在上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童年就读于旧式书馆,并沉溺于《西游》、《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
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到1919年为止,这时期创作的作品,如《青衫泪》、《南国相思谱》等,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
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这部长达九十万言的作品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这部小说至今已有二三十个版本,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几成新闻,由它改编成的戏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而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这个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戏的人也知道梅兰芳一样。
1934年,张恨水到陕西和甘肃一行,目睹陕甘人非人类的艰苦生活,而大受震动,其后写作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士大夫作风渐渐减少,开始描写民间疾苦(如小说《燕归来》)。抗战爆发后,他将很大精力放在写作抗战小说中,其中最受后人重视的是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魍魉世界》(原名《牛马走》)。抗战胜利后,他的一些作品致力于揭露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创作了《五子登科》等小说,但均未产生重大影响。
1967年初,张恨水在北京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1、风飘果市香 >>>>>>[阅读全文]
2、张恨水经典语录对白 >>>>>>[阅读全文]
3、战地斜阳(一) >>>>>>[阅读全文]
4、战地斜阳 (二) >>>>>>[阅读全文]
5、开门雪尚飘(一) >>>>>>[阅读全文]
6、开门雪尚飘(二) >>>>>>[阅读全文]
7、北平的春天 >>>>>>[阅读全文]
8、五月的北平 >>>>>>[阅读全文]
9、《燕居夏亦佳》 >>>>>>[阅读全文]
10、月下谈秋 >>>>>>[阅读全文]
一肩风月与四面山窗———读张恨水散文
说起张恨水,世人多目之为小说家,即便与之有多年交谊的老友张友鸾在为其所作评传中也称之为“章回小说大家”,可见其人小说家身份浸润人心之深。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四部长篇小说领衔,张恨水一生共创制了一百一十余部、总计两千万言的小说,规模之丰厚、影响之深远、受众之广阔,同时代的作家群体中几无人能与之比权量力。作为小说创作之副产品,散文小品在张氏出产文字中所占比重亦不容忽视,其间文字之灵动曼妙、情趣之活泼跳跃,小说或有不及之处,奈何一般读者未能洞见察觉,说来真有一种明珠投暗的怅惘。
北岳文艺出版社于一九九三年出版了总数六十二卷的张恨水全集,第六十卷散文集《山窗小品及其它》,将其散文代表作《山窗小品》《两都赋》《水浒人物论》《西游小记》等笔记小品、游记文字悉数收录,合计近三十万字。近来翻读一过,愈感其散文笔触之细腻婉约、情趣之丰盈醇美,其文字品质足以与同时代的郁达夫、郑逸梅等散文作手比肩并立而不遑多让。
一九三八年年初 ,为躲避内地战乱,张恨水到重庆加入张友鸾任总编辑的《新民报》,蜗居在重庆建文峰下的三间茅屋之中,埋首致力于写作生涯。山中风物太寻常,小说作家的一双慧眼看惯了山民生活的疾苦与投机商人的险恶,心中愤慨不已,因而对于过往曾经居停过的北平与南京这两个故都,生出了悠然神往之情,遂捉笔上手,以忆旧游的笔法写出了《两都赋》。
《两都赋》由二十六篇千字小品文汇合而成,均以日常清谈式的白话行文,回忆南北两旧都的旧时巷陌、市井人流,间有斜阳草树、断井颓垣的历史沧桑感寄寓其中。北平之琉璃厂、陶然亭,松柴烤肉、大碗凉茶,南京之中山陵、鸡鸣寺,椒盐花生、铺子烧饼,乃至杨柳梧桐一类树木,在其字里行间,处处充盈包裹着诗画之美,清淡秀雅的文风之中时时透露出闲情逸趣,可谓触目皆是佳景、拈来即成妙文。非止于此,张氏每每于千字小品的篇末,将闲适灵动的笔锋猛地一宕,时有哀伤叹惋、言近旨远的意思流出,家国前途之忧思、个人身世之飘零历历可见,“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深得老杜沉郁苍凉的诗作气韵。一气读来,不尽之意趣与无限之惆怅兼而得之,其文之曼妙也在结尾显豁无遗。
“我在北平将近二十年,在南城几乎勾留一半的时间,每当人事烦扰的时候,常是一个人跑去陶然亭,在芦苇丛中,找一个野水浅塘,徘徊一小时,这里没有人,没有一切市声,虽无长处,洗涤繁华场中的烦恼,却是可能的。”“在一抹斜阳之外,路边一对一对的大翁仲,拱着大袖子,抱了石笏,对你拱立。他不会说话,但在他的面容上,石痕斑剥,已经告诉你五百年前,他已饱经沧桑了。假如您是个诗人,是个画家,是个文人,这一次你就不会白跑。”“在故宫前,看到夕阳,听到鸦声,却会发生一种反省,这反省的印象给予人是有益的。所以当每次经过故宫前后,我都会有种荆棘铜驼的感慨。”类此以浅淡笔法出之的描摹故都风物的文字,在《两都赋》中比比皆是。常人司空见惯的一般景致,到了他那里,便幻化出了逸出意表之外的绚烂色彩,再加上一点点的历史兴亡之感怀,令人回味无尽,与作者生发出一致的感慨。
如实刻画眼前景致之外,张恨水袒露率真、极少讳饰的性情,也在文字间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别假惺惺装道学,十个上夫子庙的人,至少有七八个与歌女为友。南京的歌女,他们当然懂得什么是宣传,所以新闻记者的约会,她们是‘惠然肯来’。我们多半极熟,随便谈着话,还是‘舄履交错。’尽管我良心在说,难道真打算做个‘《桃花扇》里人’,但是我没有逃席。”与歌女逢场作戏的寻常交往,他并未躲闪回避,纯以率性的文字写出,“是真名士自风流”,不骄矜、不闪避,全以平实恬淡的笔致迤俪而出,纯然凸显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手笔来。老舍先生说张恨水是个真正的文人,“他敢直言无隐,因为他自己心里没有毛病”,可谓知者之言。
“三十五岁以后,对散文我有两个主张,一是言之有物,二是取径冲淡。”在回忆录《写作生涯回忆》中,张恨水就其散文创作走向作了自我披露。综观《两都赋》,不见浓墨华彩的铺排渲染,却是不急不缓、从容有致地娓娓道来,常人以为平淡如水,了无波澜起伏跌宕的韵味。实则,“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大味必淡”,浅淡是由丰腴到极致的反向表露,亦是文章作手之创作臻于高峰的自然表露,凭藉着丰厚的笔墨情趣,《两都赋》中的文字虽则淡,却别有风味,亦足为刻下的散文随笔写作者借镜取法。
当《两都赋》于重庆《新民报》连载的同时,张恨水散文的另一代表作《山窗小品》亦次第出炉,“乃时就眼前小事物,随感随书,题之曰山窗小品。山窗,措大家事也,小品,则不复欲登大雅之堂。”虽云小品,内中包孕的内涵却林林总总、有大可观处,大都摭拾重庆乡间的寻常风物为着眼点,如珊瑚子、金银花、小紫菊等山间花草,禾雀、斑鸠与雄鸡一类乡野动物,以及卖茶人、吴旅长、农家两老弟兄等寻常人物,张恨水一一描述其仪容姿态、行为举止,比拟绝伦且刻画逼肖,可谓传神写照。与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相比,《雅舍小品》以博学诙谐见长,《山窗小品》则以沉郁浅淡取胜。
如在《对照情景》一篇中,描写冬日下雪之时穷人与富家子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境遇,“当满城风雪,街道入荒凉世界时,街旁羊肉火锅馆正生涯鼎盛。富家儿身拥重裘,乘御寒轿车,碾街上积雪作浪花飞,驰至门首,掀棉门帘而入,堂中闷热不可当,亟卸皮裘,挽艳装少妇而趋入雅座。此等店门悉以玻璃为之,内外透视,则有瘘人子身披败絮,肩上加以粗麻米袋,瑟缩门下,隔玻璃内窥,冀得半碗残汁。视其面,则紫而且乌,清涕自鼻中陆续渗出。同为人子,一门之隔,悬殊若是。”短短几行文字即把两种人的现实风貌描绘得生动之极、如在目前,给予人的视觉震撼力远甚于电视剧中拿腔做调的刻意表演。哀民生之疾苦、叹世道之日非,张恨水的小品文字中更多承载的是对家国社稷的忡忡忧心,对于重振民族精神的翘首企望,而非一般读者所理解的风月言情与鸳鸯蝴蝶。读其小品文字,此点不可不察。
与《两都赋》的白话行文风格有别,《山窗小品》中的五十六篇小品皆以文言写就,大多简净有力、雅洁可喜,尽管文笔取径以及描绘对象所处的时间与空间都有了大幅度转换,然则作家独具之一双慧眼犹在,对于生活情趣的观察入微亦一以贯之。此时,其笔下的南北两故都已深陷抗战烽火与日寇侵逼之下,目睹国运之日益沦丧,张恨水以小品文字寄托对于抗日救国的一片赤诚之心,看似跳脱十丈红尘之外,实则别有怀抱在焉。
生于十九世纪末叶的一批中国文人作家,诸如邹韬奋、徐悲鸿、张恨水、郁达夫及闻一多等人,有着相同的时代生存背景,自幼受到国中传统文化的浓烈熏染,上承古典文艺的纯正气质,下接五四运动的怡人春风,原本可在中壮年的人生历程中大有作为。奈何国运沦丧、敌寇侵逼,一并被卷入时代的狂澜巨浪之中,“国如用我何妨死”,以张、郁等人为典型代表的作家,以笔作刀,投入到文化抗日的洪流中去,其功绩看似不比疆场杀敌来得痛快直截,然而文字的穿透力与影响力却不可小觑,对于人心之浸润亦延续至今。展读《山窗小品》中的《路旁卖茶人》《吴旅长》诸篇,感觉历史情境并不久远,山窗风物虽平常,家国忧思犹在肩也。
而其《水浒人物论》与《西游小记》一类游记文字,前者以太史公与金圣叹式的人物赏鉴家笔法,详尽剖析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之个人性格,感怀其人身世,兼发真知灼见之议论,每每一针见血、直中标的,读来深佩其眼力之精到锐利、识见之超迈流俗;后者以徐霞客式的旅行家身份,尽数描述所游历区域的地理状貌、风土人情,描画得周详备至,足可作为后来者的游览导游。内中文字意韵与《两都赋》《山窗小品》或有小异,然亦别具佳趣、颇堪一读。
为小说家的巨大声名所掩,张恨水的散文印行于世者并不多,世人之中知者渐少。今之读者,眼光几乎全然为报章媒体所诱导指使,完全缺乏自身独立之文化审美架构,而奉“品三国”“读论语”一类流行读物为圭臬,误以为度人之不二金针,“故张氏此类文章解人渐稀,已成必然之势,鱼龙蔓衍,陵谷变迁,亦殊堪浩叹也”,伍立杨先生这一句无言的喟叹,我心亦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