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河灯
到北关大凌河放河灯,是义县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每年的七月十五麻姑节,当晚,河岸上人山人海,一盏、两盏、十盏、百盏……数不清的河灯疏疏密密、浩浩茫茫地在大凌河上漂荡着。碧波托着粉色的河灯,红色的烛光映照着碧水,天上的星星在水中闪烁着,水中的河灯和天上的星星相互交织着,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水中,只有一条天地银河缓慢地涌动着……
放河灯,用以悼念逝去的亲人,祝福活着的人们。放河灯时,人们会把糊好的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河灯放到河上。本来漆黑一片的河面上突然闪亮起飘动的灯火,灯火在河上随着流水移动,层次错落,让人会觉得美丽而又壮观。
放河灯中的“河灯”又名“荷花灯”,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灯笼里点上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流。现在的河灯制作并不复杂,一般都是用各色的蜡光纸糊成的,把一张正方形的蜡光纸的四角粘起来。灯芯一般都是用麻绳做的,因为这样的灯芯,一方面是燃烧时间长,同时,抗风性强。在放河灯前,将河灯底部浸入蜡烛油中,然后趁蜡油没有凝固时放在沙子上,这样有些沙子就粘在了河灯底部,这样就增加了河灯的重量,不容易被吹翻。
放河灯民俗起源甚早。原始社会时,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渔猎时代,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为小船,放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及灯笼放水中任其飘流,向神祈祷平安。这一习俗在全国各地至今仍在流行。
在七月十五前的这段日子,义县城家家户户都以各种方式祭奠过世的亲人,期盼那些亲人们在另一个世界无忧无虑,也企盼他们保佑后人生活如意,心想事成。要以谷物拜墓祭扫。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城里各大寺庙都举办孟兰盆会。有的把纸叠成人鬼形,抬着游街,和尚念经,奏鼓乐,超渡亡灵。在纸钱烧化的火焰中,人们仿佛实现了与先人的沟通,脸上都少了些浮躁和渺茫,多了些踏实与沉稳。自然也有人不会相信真的有什么鬼神,只不过人们通过这种形式所表达出的浓浓亲情以及那份超越生死的眷恋,还是让人感动。这感动是因了生活的纯真与美好。
义县民间有许多习俗。有些习俗在人民遥远的记忆里早已落满了尘埃。而放河灯却顽强的保留下来。义县是“辽西故道”上的重要驿站。南宋诗人张邵曾用“自燕而东,列郡以数十,东营为大,其地左医闾,右白霫,控引幽蓟,襟带辽海,人物繁伙”“非独甲于东营,视佗郡亦为甲。” 张邵用这样的溢美之词,对义县险要的地理位置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义县在辽西走廊最北端,扼三省之要冲,为两京之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当春秋燕国把这片土地设为辽西郡东部治所时,义县古城就不再平静。仅明朝为了抵御大凌河以北蒙古部落的入侵,在北关就发生大小征战数百次。人们期待国泰民安,把古城北门称为“安泰门”。可是没有永远的“安泰”,每次征战过后,打扫战场安葬阵亡的将士时,人们的心情都会非常悲痛。为了超度这些保家卫国的亡灵,城里各大小寺院举办法会,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莲戏。每年的七月十五这一天,到北关渡口放河灯,扎制纸船,装上点燃的油灯芯放入河中,默默地祈求战死的将士安息。这就是大凌河上第一盏河灯。从此,义县有了七月十五在北关举办水路法会,在河里放河灯的习俗。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一时没人再敢搞这个活动。这些年,人们生活好过,思想也开放了,一些寺院和一些老人又把这个习俗恢复起来。
河灯送走了茫茫的风尘岁月,也映出一幕又一幕悲怆的烟霾。
大凌河留住了这灵性的河灯。在清代,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大凌河河面上河灯簇簇,随流漂荡。河灯燃起的青烟笼罩着河面,更加增添了神秘的气氛。清末民初,河灯又改为用纸糊制莲花形灯,其底部浸蜡,灯芯改用蜡烛。放河灯的场面十分壮观,有时河灯现场达万人,河灯达千盏。
现在义县北关放河灯的场面更为壮观,放河灯习俗已经成为义县旅游“塞外佛乡、神奇义县”的一个亮点,不但当地人放,周边辽西五市的人也来参与这个古老的活动。天还没黑,车辆已经挤满了河岸。在炮竹的起伏声中人们手捧着各式各样的河灯向北关汇聚。
最早来到河边的还是城内几家寺院,僧人们的河灯总是造型最大,风格别致,其中太平庵的河灯形同真船大小,几十盏小彩灯悬挂其上,灯明月圆,放河笙歌,浩浩瀚瀚冲波而行,给人太多的遐想。
如今的放河灯又增添了新的内涵,七夕刚过,姑娘少女对这个习俗特别钟爱,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自制小灯笼写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小心翼翼的松手,看着河灯慢慢远去,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
也有人在拍照,还有人不唱不闹,只是在聊天。其实,这样一个夜晚,我们什么都不必做,只须抛开红尘杂念,用心聆听静谧中河水的天籁之音。
当今有人把把北关放河灯的场面写成了一首诗:“中元凌水放河灯,盂兰佛火灿若星。万朵荷花照明月,但喜烛光亮幽冥。”
义县放河灯已成为一种文化庆祝活动,利用大凌河水环绕古城的特点,在七月青葱水清月圆的晚上放河灯,河岸上的古城,空中的五彩焰火,河中各样造型的河灯,编织了一幅北国古镇美丽的民俗画卷。
义县河灯里有历史,历史中有民俗,民俗中有风情。义县人年年放河灯,带着或欢乐、或悲伤、或期望的心情放河灯。河灯凝结了义县人太多的情感。
一盏盏河灯漂过去了。漂走了古战场上的厮杀声,漂走了老船工沉抑苍凉的凌河号子,漂走了河岸古城一段远古的风情。
一盏盏河灯漂来了,漂来了辽西老少爷们、女人们的一张张笑脸,漂来了贵客友人对这人间绝景的称,漂来了闾山凌水的祥和、安宁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