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丽人 影评
【第6篇】
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因为,这每一天的开始,都将是我们余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们即将死去。
“世界如此之美,应该平静地去欣赏”
看了这部片子 感觉生活真的很压抑
总以为美国的生活是随性自由 活力美好的
可是 《美国丽人》改变了这一想法
故事的开头是女儿对一个可以以身作则的父亲的呼唤 为父亲对自己的同学色迷迷的形象感到羞耻的对话
故事似乎是围绕两个家庭展开的:
A.
一对没有正常性生活的夫妻
他们的生活 没有了爱 只有喋喋不休的争吵
丈夫莱斯特平庸的生活 对工作 家庭的绝望让他感到颓败
妻子工作狂的性格 压抑时歇斯底里的吼叫 让她在遇到另一个跟自己遭遇相似的人时 抛弃了对婚姻因有的忠诚 而在丈夫被解雇后,家庭的责任让她开始暴躁、抱怨 责骂丈夫、指责女儿 她彻底演绎了一个毫无形象的欧巴桑角色
“为了维护社会地位,一个人必须维持完美的形象”、这是她无奈的原因 或者也是无数美国人的共同的无奈吧
他们的生活荒唐到了极致
妻子安吉拉跟地产大王厮混 丈夫却跟女儿的同学纠缠
当莱斯特的自尊被唤醒时 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有了追求 有了动力 他炒了公司的鱿鱼 开始健身 开始大声反驳 追求自己的生活
像他说得“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除了一天,死的那一天”
电影结尾:枪声之后 是他对过去美丽的回忆
一个生活在缺少关心 压抑的家庭环境中的女儿简
在同学光鲜的背后 暗淡生活着 知道遇到了瑞奇 她的生命才开始被点亮
瑞奇 另一个家庭的成员 进过疯人院 吸食、贩卖大麻 用DV记录他定义中的美好 他不能反抗 于是 就守着自己的秘密 躲在黑暗处 小心过活
他说他遇到她很幸运 是的 他们两个一样“变态”的孩子 恋爱了 私奔了
或者 幸福了
B:
一个身为陆军少校 却收藏着纳粹瓷盘
在误以为儿子是同性恋之后发泄出自己掩藏已久的异于常人的性取向
相当讽刺 在他看到那对吉姆的同性恋时鄙夷的眼神和厌恶的口气 尽管在美国这样一个开放的国家 依然掩饰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人类的悲哀
在故事的后面 当他误以为莱斯特也是同性恋而献吻被拒绝的时候 那一脸的狼狈与无望 他骄傲又自卑的自尊让他最终杀了莱斯特
妻子似乎有点神经衰弱 不记得一些事 会突然的幻听 呆滞的表情 她的生活是不幸的 无言的
影片中唯一的美好 却是那个外表浪荡 却依然单纯的安吉拉
她用她的语言 行动昭示着她的成熟 这个社会 何时又成了这样一个要伪装不堪的地步了 又是一个悲哀。
整部电影一直延续着紧张的气氛 看完了心情还是很压抑
或许 放下面具 会活得比较轻松
或许 只有坦白才会让彼此更加懂得
或许 多一点关心 才会多一些温暖 少一些悲剧
“请宽容,让自己幸福,不能带给别人幸福至少不要带去伤害”
【第7篇】
看《美国丽人》时,女朋友问我,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啊?
我看电影时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有人问我电影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这让我想起上学时学语文课文,让总结归纳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是最成功地毁掉一篇文章美感的手段,不信你回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所谓美文,无论《荷塘月色》、《边城》,还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除了支离破碎的印象,有来自课堂的美感么?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性格、际遇不同,对文学作品或电影的认知也会千差万别。所以可以谈感受,千万别统一归纳什么中心思想。有些人总是提统一思想,这是一种很荒谬的说法。一个人看待一件事物时间不同还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人与人之间怎么能统一思想呢?
比如说现在看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感想就不同于三年前初看之时。2008年之际,我在大学宿舍里看凯文史派西演绎荒诞人生,更多是感觉到灰色幽默,或者让自己牵强附会地去喟叹世界的荒诞。荒诞毛啊,我二十多岁的生命有四分之三是花着父母的钱毫无责任感地在中度过的,只会故作高雅的吟风弄月或浅薄的无聊郁闷,真正的生活还未开始,所谓世界荒诞性更多是由停发补助费之类事情引发的。
所以看完之后我对电影评论最多的话是:这电影,啧啧……真是……这个电影……啧啧啧
后来看到少将体时我想我几乎可以体会他的心情。
难道三年之后我就看到生活的真相了么?生活的真相,这话本身就像统一思想一样荒诞。伟大的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对这个问题有所探究,高等智慧生物老鼠耗尽才智追寻生活的终极意义,无比强大的电脑运算多年之后终于给出了答案:42。你可以说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在跟我们打马虎眼,但谁又说的清这个42里可以包含多少种解释呢?实际上,我们连问题本身是什么涵义都没有搞清,又去寻找什么答案呢?
电影的意义也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给人提供探索的道路。片中一个著名的长镜头,里奇用摄像机拍摄的随风飞舞的塑料袋。粗糙的画面中塑料袋忽东忽西、起起伏伏,“空气中充满了力量”,肆意左右着塑料袋的行进轨迹。这是一个很明确的隐喻,人生总是身不由己,被各种力量操控着,当风停力尽的时候,就是彻底坠落的时候。人生本来有中心思想,年少时谁没有远大甚至古怪的理想?但现实是一个物欲、色欲、传统、舆论构成的强大力场,人本原的力量渺小的可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已经被偏离原先的轨道,渐行渐远,无法回头。可就算回了头呢?性幻想刺激波曼重新找回生活的激情,人生回到正轨,却被当做同性恋,幻想变为现实的时刻被一枪爆头;海军陆战队的退役军官是压抑了一生的同性恋,终于挣脱枷锁时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想要真性情的生活,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凯若琳用坚强把自己的脆弱包裹起来,只能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放声大哭;安吉拉则沉溺在自己制造的谎言当中,当波曼剥开她那层华丽张扬的壳时,里面只是一个可怜无助的小女孩。但片中最让人同情的是里奇的母亲,与一个纳粹拥护者、男权至上、终身隐藏同性恋倾向的男人共度一生,她早已精神恍惚,失去自我。人说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可现实是,哪有有压迫,哪里就有死亡。
里奇最终选择择路而亡,就像《玩偶之家》最后娜拉的摔门而去,终究给人留下了点希望。可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娜拉出走之后会怎样?
现实无处不在。
【第1篇】
年轻的时候,很多人都心中充满了梦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充实而快乐,甚至充满了变化与刺激,比如经历几段新奇刺激的异国之恋,周游全世界以体验不同文化的风土人情,做一点惊天动地的大事等等。但是,当许多年过去了,步入中年之后,除去少部分飞黄腾达、日理万机的和厄运缠身、贫病交加的,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平淡乏味而循规蹈矩的吧,就像一条正态分布曲线膨大的中间部分一样。日子久了,这种死水一样的生活里,也会慢慢孕育出一些躁动和不安来,又有许多家庭在这个时候破裂崩坏了,只有熬过这关,才会有让人欣羡的白头到老的故事。
人生很漫长,阶段很多故事也就很多,也许有过很多电影去把握“人生”这个主题,但是因为本身的宏大性质,杰出的作品也不多。萨姆·门德斯的这部《美国丽人》则很好的避开了这一点,只截取人生中的中年这一段,以这个平静无聊但是却充满压抑和躁动的时期作为切入点,将广大普普通通的美国中下层百姓的生活中的困境展现的淋漓尽致。中年危机、同性恋、吸毒、性解放、职场压力、婚外恋、家庭隔阂以及家庭暴力等等司空见惯的普通百姓的问题都在这里合理而恰当的汇聚了,最终合成了一杯生活的苦水,浇灭了美好的希望。
莱斯特是一个四十多岁的普通美国中年男子,混了许多年,依然只是公司里的一个小职员,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相比之下,自己的妻子是一个房地产经纪人,野心勃勃并且充满干劲,反而成了家中的顶梁柱和当家人,而夫妻之间早已对对方都失去了兴趣,很久没有过性生活了,莱斯特平时只能依靠自慰来解决问题。女儿正直青春期,叛逆而古怪,痛恨自己软弱无能的以及强硬而虚荣的妈妈,和家长之间也有着极深的隔阂,许久不曾讲过话。
某一天,当莱斯特偶然的邂逅了女儿美丽风騷的女安吉拉时,他瞬间就爱上了这个漂亮性感的女孩。女儿对此感到十分尴尬和愤怒,而安吉尔并不以为然,反而洋洋自得,并且偷偷说只要莱斯特能够变得有性感的身材,她就会考虑和他上床。莱斯特欣喜不已,于是开始了锻炼和健身。
莱斯特家的邻居一边是一对同性恋,另一边是新搬来的一个退伍军人家庭。老军人是一个上校,并且以此为荣,是一个保守而强硬的老派美国人,在家中是一个法西斯一样专制的丈夫和,无论妻子还 是孩子都在他的铁腕之下。孩子因为从小受到的高压,心理不正常,并且平时依靠偷偷贩卖毒品,反而能够过上十分舒适的生活,而这些父亲却一直未能察觉。这个男孩爱上了隔壁的莱斯特的女儿,于是经常用摄像机偷偷拍摄她的一举一动。最终,两个孩子的确卷入了一场奇怪的恋爱。
而莱斯特的妻子厌倦了这种乏味的生活,终于忍不住和自己行业内仰慕的,地产王子有了婚外情。
而莱斯特一直沉浸在对安吉拉的幻想之中,虽然知道了妻子的不忠,他也并未过多干涉,只一心期盼早日得到安吉拉。并且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几乎毁灭了他对现实的认识,他先是辞掉了几十年的工作,然后是开始向女儿的男友偷偷购买毒品来寻求刺激。
风暴就这样慢慢在这种死水一样的生活里开始孕育壮大,直到被释放出来的瞬间,摧毁掉了这样好几个家庭,毁掉了他们所有人的生活。
中年危机最近也成了国内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许多人发现活到四十多岁,不前不后的,离青春已远,而暮色也还 遥遥无期,曾经的理想和激情也差不多被消磨殆尽了,头发少了,肚子凸起来了,日子变得庸碌无为了。婚姻在经历了七年之痒之后,已经索然无味,同床异梦,相对无言,许久不曾有过性生活了,要不是离婚的成本太高,也许大部分家庭早就分解了。孩子正直青春期,思想怪异,行为叛逆,总是自以为是,觉得大人们都很傻很庸俗,根本不理解伟大的自己。职场上,混了许多年,升迁无望,上司比自己还 年轻,而自己也早已过了拼搏的那个年纪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保住饭碗就行,当个毫无棱角的老好人。这种空虚而相对乏味的生活,也许会是平静的,但是人都有个怪毛病,一旦风平浪静,就肯定会开始躁动不安,然后惹出事来,所以才叫“危机”。
凯文·史派西演绎过诸多聪明绝顶而精神异常的杀手,这次转型成了庸俗的中年大叔,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他天然的疲倦无神的双眼和松弛的脸部,再加上一副慵懒的外表,成了大多数中年男人的典型形象。
中年男人的困境,就是麻木、空虚和欲望压抑。而中年危机的“危机”的爆发,就是来自这个压抑的欲望。电影的海报巧妙的选用了莱斯特的幻想中的安吉拉的形象就委婉的点出了这一切:毁灭源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错误的行动。
诸多糟糕的困境和麻烦就是通过这压抑的欲望被互相贯通起来的,让原本一潭潭的死水互相交汇沟通,变成绝望的汪洋。
因为对安吉拉的痴迷,被女儿和安吉拉感觉到,引发了女儿对父亲的进一步的恨以及安吉拉喜欢勾引男人为傲的虚荣;也加大了和妻子之间的代沟,纵容了妻子的婚外恋;同时因为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给了他错误的勇气,和公司的高层顶撞,于是失掉了工作;还 是为了接近安吉拉,他开始和同性恋伴侣一起跑步,而埋下了老军官对自己的误解;为了健身,他开始嗑药而和军官的儿子接近,这又加深了老军官的怀疑和恨,为最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错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连接,但是他的起点在何处,就在莱斯特压抑的欲望开始躁动的时候,那就是第一张倒下的骨牌,它很小,但是带来的连锁反应足以最终推导那张巨大的毁灭。
对于所有登场的人物,最值得玩味的就是那个老军官了,他才是所有角色里最为复杂和矛盾的,也集中体现了美国一代人的价值观。走入他的家庭,我们会发现他有一个痴呆而神经质的妻子和一个叛逆孤独而古怪的孩子。他和儿子之间,体现出来的是法西斯式的暴虐,一个专制的父亲,一个鹰派的老式强硬美国人。但是和妻子之间呢,我想这反映的就是同性恋了。老式的美国价值观里,同性恋是一种十分恶劣的行为,就像《断背山》里被打死的牛仔,而这个老头年轻的时候又是军队中的,一方面他是个同性恋,一方面又十分恐惧和厌恶这一点从而拼命的压制。他的妻子的精神崩溃,也许正是源于这个残酷的事实以及夫妻之间多年毫无感情的生活。记得他看见同性恋邻居时,他愤怒的惊呼:“这些人为什么能这么高调公开而毫无廉耻的出来”。而当他怀疑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时,他变得十分愤怒而疯狂,唯一一次儿子对他说是因为女友要看纳粹的盘子才偷偷进入书房的而获得父亲瞬间的谅解,在父亲的心里,当然既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变成一个同性恋。也许大家会问,任何一个保守的美国父亲都会有这种反应。不过,回到电影的结局,崩溃的老军官来找莱斯特,他终于难以控制多年的压抑,在复杂苦涩的酸楚中,那个强硬专断的外表终于垮掉了,他倒在莱斯特的怀里哭泣,还 去亲吻莱斯特的嘴唇,这是这个强硬而衰弱的老人多年以来压抑的情感崩坏的一刻。所以,最后他拿着槍轰掉了莱斯特的脑袋,一方面是因为儿子,更多的还 是因为自己吧:他痛恨莱斯特毁掉了自己的儿子,他嫉妒莱斯特可以毫无罪赎心的组件家庭还 能玩别的男人,他悔恨上帝对自己的惩罚。
老军官同样是一个压抑的男人,不同的是,他在晚年爆发出来的弹性和毁灭性更强罢了。
电影并不是一路以毁灭的路线走到头的,其中也有着许多救赎的努力。也许莱斯特死之前,我们还 会认为这是一个温馨的结局。因为当莱斯特终于拥抱着自己日思夜想的少女的裸体的时候,他却突然醒悟过来了,从一个色迷迷的中年大叔立即变成了一个慈爱的长辈,他帮助安吉拉穿好衣服,给她自信,帮助她找回了人生的尊严和价值观,帮助她正确的面对了青春期。这也许是全片唯一一次沟通能够真正达到而人性真正得到关怀的时刻。然后,莱斯特拿出全家照,开始怀念家的温馨,怀念曾经那个不那么虚荣和疯狂的妻子,怀念曾经听话而乖巧的女儿,怀念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他的眼角流出了泪水: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
饱含复杂情感的那一槍终结了这一切,最后的希望被这杯酝酿良久的苦水浇灭了。莱斯特在终于回忆起人生价值的时候被槍毙在血泊里。女儿刚刚建立的爱情,妻子刚刚破灭的婚外恋都正好在这一个死亡的焦点上戛然而止。
只留下鲜血浸染的苦涩和无法修复的碎片。
【第2篇】
近些年来,很多美国电影尝试从陰暗面去反思那些在人们想象中应该是完美的白栅栏、小房子、小家庭。对很多美国人来说,这种城郊生活是他们的“美国梦”。但对有些人,这也许是一团扭曲的梦魇,充斥着未竞的愿望、被压抑的欲念和破灭的理想。平静的表面下经常隐藏着孳生紊乱、焦虑、伪善的土壤。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正把这当作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他热衷于描述这种郊区生活的社会性堕落的根源,并且深入的进行解剖。《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所记录的也是属于这个领域,但不像林奇的作品那么黑暗,因为它尚且存在瞬间的救赎。
一、死亡
——“我四十二岁。再有不到一年就会死去。当然,那会儿我还 不知道。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已经死了。”
影片一开始,男主人公的旁白就告诉我们事情的结尾——他死了。这不禁让人想起比利·怀德《大道》的开场:男主角威廉·荷尔登的尸体飘浮在泳池上,而他的声音带领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细说从头。虽然很多电影使用了这样的手法,但很少有足够坚实的织体能够支撑起一个已知的结局。
《美国丽人》是对典型的美国城郊生活带有讽刺意味的巡礼。美丽的郊远小区、笔直的街道、路旁庭院前整齐而稀疏的树影、白房子红屋门,这些仿佛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美国普通家庭。但当我们走近它,在这个家庭里,莱斯特(Lester Burnham)——为所谓的“美国梦”牺牲的男主人——所追求的金钱和成功事业归于单调乏味的存在。生活令他他感觉精神空虚、生命毫无价值。
凯文·斯派西(Kevin Spacey)成功地演绎了莱斯特——这个挣扎于激情不再的婚姻和无意义的职业泥沼中的身心疲惫的丈夫。安尼特·贝宁(Annette Bening)饰演卡罗林(Carolyn)——莱斯特的精神压抑、整日为地产经纪工作驱使的妻子。象大多数中产阶级妇女一样,卡罗林很容易被摆布,对自己的独立、自信深信不疑并为这一点从心底里怜惜自己。成功是她的宗教,她因此变得狭隘,而且逐渐成为各种据说通向成功的精神训练和什么新玩意儿的活跃的应声虫。事实上她是一个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女人,也渴望真实的情感。身为校篮球队啦啦队成员的女儿简(Jane)(Thora Birch饰演)与双亲日渐疏远,认为一直口角不断的父母已经忽略了她的存在。她正在努力发现生命的真谛,以避免重蹈可怜的双亲的悲惨境地。
二、重生
——“我为自己愚蠢而渺小的生活自豪。”
在经历了一次中年危机后(某种意义上或许应该称作一种苏醒,或许是真切的、抑或是精神失常),莱斯特原本毫无意义的存在开始起了戏剧性的变化。他遇到了自己女儿的高中同学和——金发碧眼的啦啦队长安吉拉(Angela)(Mena Suvari饰演)。42岁的父亲,爱上自己女儿的同学,真是一件尴尬的事情。莱斯特在安吉拉身上看到了诱惑,压倒一切,又不能染指,这让他多年来第一次想为自己做点什么。他的已经凋敝的个人生活重新开始了,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迅速的成为一个高中大男孩,决定开始重构自己的生活模式。他辞去了索然无味的工作,减肥健身,在当地的一个快餐连锁店炸汉堡包,听Pink Floyd的音乐,抽大麻。当然,他也开始向妻子坦白自己对夫妻生活的厌倦。他第一次为活着感到欣喜万分,感到自己有时间尽情享受曾经错过的缤纷的美丽。
从此,小小的世界愈加黯淡。莱斯特的苏醒很快影响到了他的妻女。对卡罗琳来说,丈夫似乎已变得越来越陌生。她也开始了自己的堕落历程,不再正视自己面临的问题,而是开始玩火般地与名为巴迪凯恩的中年房产商暗生情愫。简也开始和瑞克相处。
影片的结局,莱斯特是被隔壁的退役军官(Chris Cooper饰演)——被“正常”和“强权”压迫至畸形的精神残疾人——一槍打死的。那天晚上他潜藏的同性恋倾向撕破了海军陆战队的高傲伪装,他试图亲吻莱斯特,因为他以为他也是同性恋。他这么以为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他误以为自己的儿子瑞克曾经与莱斯特有过性活动。但当发现自己搞错了的时候,他愤怒了,所以他要为莱斯特使自己蒙受的耻辱复仇。
虽然爱情让莱斯特最终死去,可是在死的瞬间,他的眼中反射出所有人生的亮点。“我为自己愚蠢而渺小的生活自豪。”一个人如果能在死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即使算不上高大,至少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观赏之余,为了真正体会影片所描述的变革,我们应该探索更深层次的人性的黑暗面。《美国丽人》带领我们感受这黑暗的方方面面,和同时有些搞笑、更令人痛苦、烦扰和悲伤的结局。一个观赏者也许不会全盘同意影片所努力揭示的生活现实,但应该知晓影片的用心:这是一部试图教会人们如何从岁月辙痕中完成自我拯救的黑色喜剧。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丽人》可以算作这个令人惊异的20世纪90年代末,乃至20世纪末、千年末的一个适时的惊叹号。
三、美与希望
——“你曾经拍摄过的最美丽的东西是什么?”
一个徒弟问师父:“世界上有没有比创造所带来的美感更美妙的事情?”师父沉默良久,答道:“是的,的确有。”“那是什么更美妙呢?”徒弟又问。师父答:“是你自己对创造所带来的惊奇与美感的感知。”这则禅宗机警的寓言所阐发的哲理正是《美国丽人》的精神实质所在。
【第3篇】
这是一部获得包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导演等5项奥斯卡奖的重量级影片。这是一部中国观众比较难看懂的影片。正如片名,这部片子太“美国”了。片中描述的美国中产家庭和中年危机的问题,在国内五到十年内不会成为主流。但对于老美而言,本片所讲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邻居家,或者干脆就在说自己。类似题材的影片不少,但像本片这样用黑色幽默处理得不多,再加上史派西等人出色的表演以及几乎完美的画面,得奖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说实话,片中的人物在我眼中没有一个正常的,从头到尾我都是在看戏,而不是生活,或许要了解北美文化,还 有很长的路要走吧。
父亲莱斯特(凯文·史派西):本片的核心人物。整部影片就是他以一个已经死了的人的口气倒叙开场的。在妻子女儿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深陷中年危机,偶然的机会“看”上了女儿的女友安吉拉,决定改变自己。于是有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年种种疯狂的举动,辞职去快餐店打工,向邻居的儿子买毒品,锻炼,买跑车等等。最终因为毒品交易被邻居误解而丧命。演技已臻化境的史派西演来不温不火,得心应手,这样的角色,这样的演员,如同把球交给小禁区右上角无人防守的巴蒂斯图塔,想不进都难。他本来就特别适合面部表情变化小但是思想活动特丰富而且还 带点儿喜剧味儿的角色,这次更是凭借本片完成了大满贯(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莱斯特这个角色有两个地方引起我的注意:一是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解开了安吉拉的衣服,但当整部影片都“性”不离口的安吉拉突然哭起来,说自己是第一次的时候,他马上停下来,拿过一件毛衣给安吉拉披上,然后安慰她,这时在他眼里全是父亲般的目光。再就是当安吉拉问他还 好么,他愣了愣,说已经很久没有人这么问过他了,我突然觉得他内心有一种很深的悲哀,深得连他自己都看不到。
卡洛琳也好不到哪去,工作不顺心,偷着哭,扇自己的耳光,到最后和竞争对手私通,甚至想杀了亲夫,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她先邻居一步进门,莱斯特会死在谁的手上。值得注意的是她到射击场打槍缓解压力,画面淡出时给的是远景,从伸出来的手臂看全都是西服革履的中产白领,这神来之笔有点睛之妙。
女儿简用莱斯特的话说是典型的十几岁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愤怒,不安等等,她和父母的关系很差,根本没有沟通。发现自己被邻居的儿子偷拍很是气愤,在进一步的了解中爱上了这个曾有过两年精神治疗的“小哥”,最后毫不犹豫的要和他私奔去纽约,如果不是父亲意外身亡,说不定纽约又多了位小太妹。
女儿的女友安吉拉也够有讽刺意味的了,当她最后告诉莱斯特自己从来没试过时,我差点儿从沙发上掉下来。一开始她就满嘴春话,整天就向简吹嘘自己如何如何的有经验如何如何的不在乎,其实事关人与的本质区别,谁又能真的不在乎呢。不断的挑逗莱斯特,引得这位老兄以她为幻想对象天天做春梦(梦中的片断绝对惊艳,成了本片招牌式的画面,估计多年后本片被人提起,大家想到最多的还 是这样的画面)
本片每个人物都很有代表性,而安吉拉所代表的正是美国部分青少年,在极度物质化的社会里迷失了自我,这不全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他们大多出身中下层社会,很多东西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希望国内的孩子们不要步这些人的后尘。
帅气的邻家大男孩里奇是个“小哥”,之所以加引号,因为从表面上他绝对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天穿得整整齐齐,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来的钱也没用在邪道上,全买了摄影器材,爱好拍摄所有美丽的东西,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来,而他对美丽的解释也成了本片的内核之一,但实际上他做的全是小哥的事,还 是特能作的那种。不光自己吸毒,而且贩卖各种毒品,打工只是掩饰,靠贩毒竟已有4万美元的存款,曾因为吸毒被父亲暴打后送去接受精神治疗两年,出院后更加隐蔽,一直到最后父亲都没发现,在和莱斯特交易时反被父亲误会,以为他为了钱向莱斯特提供同性性服务,最终出事。唉,有道是不吃窝边草,偷拍人家女儿倒罢了,还 给人家爸爸提供毒品,这个可以对着风中的塑料袋拍十多分钟,而且还 能拍出美感来的小伙子,也是高手。
邻居父亲弗兰克的扮演者克里斯·库珀(Chris Cooper)我倒是想说几句。他在中国基本没名气,但是我注意这个演员有段时间了。最早看他表演是在电影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里,同本片一样,也饰演一位过于严厉的父亲,呵呵,个人感觉他的外形挺适合这类角色的,后来在不少电影中见过他演反派配角儿,又在一些电视剧里见过他,感觉作为一个二线演员来说,他是那种踏踏实实的工兵型。后来他凭借02年的影片改编剧本(Adaption)获得03年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男配角奖,也算是好莱坞对他比较公正的评价。
【第4篇】
在看完《美国丽人》之后,才猛的发现苏格拉底那个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故事,并非多么精辟深刻的解释了人们的观念问题,而是充分到位的揭示了人们婚外情的原因!我也才猛的发现我之所以有青年危机感,完全源自于我对自己中年过早的高瞻远瞩!这些理论确实对我造成了完全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其实,照我看来,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把时常走火的槍!
关于Lester
这个被生活消磨的几乎没有棱角的男人,忍耐力不是一般的好啊!面对女儿的鄙视,老婆的出轨,他可以那么气定神闲若无其事全是因为他的无视,他的漠不关心!由此可推,一个外表波澜不惊风平浪静的家庭会有多么的暗潮汹涌!和谐的原因有两个,要么出于爱,完全包容!要么没有爱,完全不在乎!Lester虽然没有乱搞,但完全不顾家,不关心女儿,觉得惹女儿讨厌也不去讨好,也不理睬妻子,宁愿自己自慰,都不碰一下老婆!整一个放任自流,走神自High型的!
是不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那么点的萝莉情节?也永远都搞不清楚什么才是一个人的致命爆点?当得知Angela还 是处女时,其内在以身作则的家长角色被唤醒,好像一个梦游很久的灵魂,突然惊醒,看着多年前的全家福,他终于明白了所谓生活的真谛!却又为时已晚,被一槍毙命!生活总是跟你玩黑色幽默,让你大彻大悟的明白,却不给你亡羊补牢的机会!
关于Carolyn
这个外表干净利索的伪女强人,其实是个内在做作虚伪的真婆!这女人乍看之下,似乎错不及其丈夫,但只要稍微分析,就会发现,这女人真是很难忍受!为了装情趣,会饶有兴致的摘剪玫瑰花,为了表现自己高雅,在家里吃饭时播放闷得要死的轻音乐!还 有,爱物质爱到,老公要和他做爱了,还 要警告其弄脏了从意大利买来的沙发!要我是男人,找就和这女人掰了!而作为母亲的角色时,看的出来Carolyn有尽力调和和女儿的关系,比如,驱车去看女儿的表演,其实她只是做她自己的形式关怀秀;或者,老公当着女儿的面在自己面前发飙时,Carolyn去卧房向女儿抱歉时,并不是出自母亲对女儿的安慰,而是一种期许被女儿同情!这些都反映了Carolyn的做作,自私和虚伪!她确实很可怜,就是那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可怜!
她的爆点很正常,当被老公发现,与地产大亨偷欢之后,这个女人,面对老公极有风度的祝福,有些相形见绌的觉悟,她假正经的面目被摧毁,再也装不下去了!而那个地产大亨除了性爱之外,又根本不可能承诺她什么?这时,她突然明了,把自己整成这副死德性的人是谁?她有些不知所措,伤痕累累,又满腔怨气,才会把槍准备好,回去找她的冤大头老公算账!她确实很可怜,就是那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可怜!
关于Jane
这女孩是挺不懂事的,虽然她老妈Carolyn确实不是什么好鸟,但是她完全对其父母没有丝毫的同情心,又埋怨家人关心太少!对人也总是敌意,即使心里其实对Ricky偷拍她的行为很虚荣的暗自窃喜,但嘴巴上还 是不饶人,非要用抵制的态度标榜自己的个性!她老妈骂的没错,就是一个没良心的小贱货!像这种缺爱缺关怀的女孩,内心极度渴望温存,所以一旦有个相对合适的人来爱,肯定就是死心塌地背叛世界,忘乎所以!同样的自我,自私,自以为是!而且还 是个十足的闷騷女,嫌Angela讲性事恶心,自己却在暗夜里对Ricky裸露!
关于Angela
这个女孩艰巨少女的天真与女人的妩媚,天生尤物!明明还 是个处女,却硬是要在众人面前说自己干了什么什么,遭同龄人中的保守女生唾弃!其实她自卑,即使长得如此漂亮,她似乎很清醒的知道自己只是徒有其表,所以当她越用力的展现自己的魅力时,我们只是更真切的感觉到这个女孩的天真与孩子气!她才十六岁,却对成人世界蠢蠢欲动,那么害怕平凡,那么渴望需要一个男人理解和爱护她!其实很多女孩虽然一副騷货婊子像,但其实内心都挺单纯保守的!
关于Ricky
这个看起来,一脸正义,出身军人家庭的男孩,实则是个瘾君子,他的放纵感,反叛及逃避都归罪于一个那么压抑的父亲,那么抑郁的家庭那么忍气吞声的老妈!大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完全没有好坏的辨识度,只是越留神就越是剑走偏锋!他们所追求的自由,完全就是孤注一掷自毁极端青春!
Ricky其实并不仇视他的父亲,尽管父亲对其施暴起来基本上六亲不认。他只是不习惯被束缚,他试图表达自己对于同性恋不反感的看法,但遭到父亲的不屑后,他立马懂得避重就轻,并且郑重其事的态度去否定自己原来的态度来迎合父亲!这简直太憋屈了,所以当得知,只要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就可以离开父亲时,他是那么的欣喜激动!与Jane相比,Ricky明白事理多了,他懂在离开前叮嘱老妈,照顾好爸爸!只是勇于承认,却又永不妥协!
关于Ricky的老爹
完全是个死板封建的老家伙,明明自己性向也有问题,却假装正经骂人家可耻!极端的强调军人纪律,不爽就只会动用武力,对儿子暴打!整一个暴力变态狂!死要面子,当Lester拒绝他的爱时,居然恼羞成怒,操起家伙把人家给毙了!
他完全就是严重的反社会分子,而且还 是无可救药的异型!
看完这片子,我更加肯定,一个人的冷静或心平气和都是假象,反而是那些经常躁动不安的人才是正常人的表达,懂得发泄,才不会出问题,压抑只会让感情更强烈!
【第5篇】
在开始之前,有必要对这个片名做以下澄清。American Beauty实际上是美国产开花的红,美丽,但花期短暂。如此一来,不光揭示了片中大量出现的花瓣,也点出了全片的主题核心。
面对影迷们对影片的两极评价,我本人更倾向于把这部影片归于经典行列。仔细看了一篇批评[美国美人]的影评,那位影迷朋友写得很好,的确,但就对中年危机与家庭问题的阐述上,[美国美人]做到的,前人已经做到了。在那颗著名的遗珠[冰风暴]中,李安已经用他细腻冷静的手法把美国的家庭问题描绘得一清二楚。如从此角度上看,门德斯不过是在对前人的作品复述而已,没什么新意。倘若抱着这样的先见去看这部影片,自然看过就忘,没什么印象留下。
然而门德斯所要表达的却不仅仅是这些,甚至,这些所谓的危机都仅仅是背景而已。那些鲜艳的玫瑰,在全片片冷色调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诱惑之美,才是导演所要表达的,只不过,借助中产阶级的背景,影片的黑色幽默与象征手法便更多的带有了现实意义。
说到这里,就必须提到那个著名的结尾。相信许多人在这里并没有仔细品味Kevin Spacey画外音中的意义。"It's hard to stay mad when there'e too much beauty in the world...Then I can't feel anything but gratitude for every single monment of my stupid little life." 与开篇时那个迷茫而颓丧的中年男子相比,此时,面对死亡的他似乎反而充满了喜悦,或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感激”。感激自己仍能体会到生命的美,感激自己没有自始至终呆在所谓的责任之中直至老之将至。与Angela Hayes的相遇其实将Lester Burnham的精神重新注入了他已行尸走肉多年的躯壳。他重新认识到生命中最单纯的美好与渴望,那个玫瑰花瓣飘落中的幻想并非简单的性幻想,而是真正意义上对美的追求与渴望。(岔开一句,我发现许许多多的影迷朋友把这个镜头误解成了性的暗示,但是,这样未免显得浅薄了一点,至少当仔仔细细看过了全片之后,这样的认识都不应该保留,我想,是否我们在发表自己的批评时,应该自省有无草率之处?慎批评,别忘了,那可能带来极大的副作用)Lester Burnham之后的所做作为,皆是在看到女孩之后,明白自己应该为自己而活一活。"It's a great thing when you realize that you still have the ability to surprise yourself."这是他向老婆爆发之后的画外音,联系之后他在公司的“壮举”,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句话代表了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的态度。释放自己,追求真正的美。而Lester身边的人则是他最好的对比,无时不在的假面将一切美好都磨得一干二净,最甚者当是Frank Fitts,库珀所扮演的那个父亲。有朋友不懂最后那个吻是什么意思,看样子是缺乏同性恋的概念啊。Frank Fitts极力摆脱任何可能与这种特殊取向相关的人和事,同性夫妇送花之后他载儿子上学时的那段对话就是伏笔。而当最后这种情绪爆发出来时,让人惊讶的同时也深深感概--原来他自己是个gay,他极力让儿子避开这些在他眼里“不正常”的事,于是变得暴力而神经质,最终的结局也在意料之中。
回到Lester身上。我喜欢最后二十分钟,在这里导演让Lester的一切渴望与追求变得神圣起来,虽然在全片的灰暗色彩之下,出现悲剧式的结尾实属必然,然而导演却用最后的一段画外音,为影片蒙上了隐隐的希望。Lester与Angela的最后一场戏可以说是主体的最好表达,Angela说"I know there's not anything worse than being ordinary."无疑是一句极好的象征。 而全片的高潮应该是在Lester重新发现了生活的美好之时,他拿着过去的照片,微笑着得胜赞叹,同时,那支槍出现在荧幕上,一声槍响后,墙上一朵鲜艳的血色蔷薇……这种美艳得惊人的红色蔷薇不断地出现在影片中,Lester的幻想,,厨房的桌上,甚至最后的墙上。鲜艳的耀眼,与其他时刻导演可以压制的色彩基调对比如此强烈。它就是这部电影的象征,单纯,热烈,是最原始的简单色彩构成的狂野之美,本源之美。
生命短暂。Lester刚刚理解了美的无处不在,他的生命也就走到终结。这样的幽默足够黑色,也足够警示:美丽藏于生命的每分每秒,人生短暂,我们要仔细寻找才可能发现其中的真正含义。相比于其他角色的现实性,Ricky Fitts地象征意义要远大现实,他是真正理解了美的人,而这一点已深深烙在他的灵魂深处,不论他表象如何,他对生命与美的认识令人惊叹,那个飞舞的塑料袋上所表现的,是美的终极含义--万物皆美,Ricky Fitts说"there were an entire life between everything."指的正是这个道理。因而,没理由去害怕,因为美与我们同在。
"Every that was meant to happen does,eventually."
所以,在太晚之前,至少要努力寻找。
分页标题
【第6篇】
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因为,这每一天的开始,都将是我们余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们即将死去。
“世界如此之美,应该平静地去欣赏”
看了这部片子 感觉生活真的很压抑
总以为美国的生活是随性自由 活力美好的
可是 《美国丽人》改变了这一想法
故事的开头是女儿对一个可以以身作则的父亲的呼唤 为父亲对自己的同学色迷迷的形象感到羞耻的对话
故事似乎是围绕两个家庭展开的:
A.
一对没有正常性生活的夫妻
他们的生活 没有了爱 只有喋喋不休的争吵
丈夫莱斯特平庸的生活 对工作 家庭的绝望让他感到颓败
妻子工作狂的性格 压抑时歇斯底里的吼叫 让她在遇到另一个跟自己遭遇相似的人时 抛弃了对婚姻因有的忠诚 而在丈夫被解雇后,家庭的责任让她开始暴躁、抱怨 责骂丈夫、指责女儿 她彻底演绎了一个毫无形象的欧巴桑角色
“为了维护社会地位,一个人必须维持完美的形象”、这是她无奈的原因 或者也是无数美国人的共同的无奈吧
他们的生活荒唐到了极致
妻子安吉拉跟地产大王厮混 丈夫却跟女儿的同学纠缠
当莱斯特的自尊被唤醒时 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有了追求 有了动力 他炒了公司的鱿鱼 开始健身 开始大声反驳 追求自己的生活
像他说得“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除了一天,死的那一天”
电影结尾:槍声之后 是他对过去美丽的回忆
一个生活在缺少关心 压抑的家庭环境中的女儿简
在同学光鲜的背后 暗淡生活着 知道遇到了瑞奇 她的生命才开始被点亮
瑞奇 另一个家庭的成员 进过疯人院 吸食、贩卖大麻 用DV记录他定义中的美好 他不能反抗 于是 就守着自己的秘密 躲在黑暗处 小心过活
他说他遇到她很幸运 是的 他们两个一样“变态”的孩子 恋爱了 私奔了
或者 幸福了
B:
一个身为陆军少校 却收藏着纳粹瓷盘
在误以为儿子是同性恋之后发泄出自己掩藏已久的异于常人的性取向
相当讽刺 在他看到那对吉姆的同性恋时鄙夷的眼神和厌恶的口气 尽管在美国这样一个开放的国家 依然掩饰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人类的悲哀
在故事的后面 当他误以为莱斯特也是同性恋而献吻被拒绝的时候 那一脸的狼狈与无望 他骄傲又自卑的自尊让他最终杀了莱斯特
妻子似乎有点神经衰弱 不记得一些事 会突然的幻听 呆滞的表情 她的生活是不幸的 无言的
影片中唯一的美好 却是那个外表浪荡 却依然单纯的安吉拉
她用她的语言 行动昭示着她的成熟 这个社会 何时又成了这样一个要伪装不堪的地步了 又是一个悲哀。
整部电影一直延续着紧张的气氛 看完了心情还 是很压抑
或许 放下面具 会活得比较轻松
或许 只有坦白才会让彼此更加懂得
或许 多一点关心 才会多一些温暖 少一些悲剧
“请宽容,让自己幸福,不能带给别人幸福至少不要带去伤害”
【第7篇】
看《美国丽人》时,女朋友问我,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啊?
我看电影时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有人问我电影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这让我想起上学时学语文课文,让总结归纳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是最成功地毁掉一篇文章美感的手段,不信你回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所谓美文,无论《荷塘月色》、《边城》,还 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除了支离破碎的印象,有来自课堂的美感么?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性格、际遇不同,对文学作品或电影的认知也会千差万别。所以可以谈感受,千万别统一归纳什么中心思想。有些人总是提统一思想,这是一种很荒谬的说法。一个人看待一件事物时间不同还 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人与人之间怎么能统一思想呢?
比如说现在看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感想就不同于三年前初看之时。2008年之际,我在大学宿舍里看凯文史派西演绎荒诞人生,更多是感觉到灰色幽默,或者让自己牵强附会地去喟叹世界的荒诞。荒诞毛啊,我二十多岁的生命有四分之三是花着父母的钱毫无责任感地在中度过的,只会故作高雅的吟风弄月或浅薄的无聊郁闷,真正的生活还 未开始,所谓世界荒诞性更多是由学校停发补助费之类事情引发的。
所以看完之后我对电影评论最多的话是:这电影,啧啧……真是……这个电影……啧啧啧
后来看到少将体时我想我几乎可以体会他的心情。
难道三年之后我就看到生活的真相了么?生活的真相,这话本身就像统一思想一样荒诞。伟大的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对这个问题有所探究,高等智慧生物老鼠耗尽才智追寻生活的终极意义,无比强大的电脑运算多年之后终于给出了答案:42。你可以说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在跟我们打马虎眼,但谁又说的清这个42里可以包含多少种解释呢?实际上,我们连问题本身是什么涵义都没有搞清,又去寻找什么答案呢?
电影的意义也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给人提供探索的道路。片中一个著名的长镜头,里奇用摄像机拍摄的随风飞舞的塑料袋。粗糙的画面中塑料袋忽东忽西、起起伏伏,“空气中充满了力量”,肆意左右着塑料袋的行进轨迹。这是一个很明确的隐喻,人生总是身不由己,被各种力量操控着,当风停力尽的时候,就是彻底坠落的时候。人生本来有中心思想,年少时谁没有远大甚至古怪的理想?但现实是一个物欲、色欲、传统、舆论构成的强大力场,人本原的力量渺小的可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已经被偏离原先的轨道,渐行渐远,无法回头。可就算回了头呢?性幻想刺激波曼重新找回生活的激情,人生回到正轨,却被当做同性恋,幻想变为现实的时刻被一槍爆头;海军陆战队的退役军官是压抑了一生的同性恋,终于挣脱枷锁时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想要真性情的生活,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凯若琳用坚强把自己的脆弱包裹起来,只能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放声大哭;安吉拉则沉溺在自己制造的谎言当中,当波曼剥开她那层华丽张扬的壳时,里面只是一个可怜无助的小女孩。但片中最让人同情的是里奇的母亲,与一个纳粹拥护者、男权至上、终身隐藏同性恋倾向的男人共度一生,她早已精神恍惚,失去自我。人说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可现实是,哪有有压迫,哪里就有死亡。
里奇最终选择择路而亡,就像《玩偶之家》最后娜拉的摔门而去,终究给人留下了点希望。可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娜拉出走之后会怎样?
现实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