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听后感
梁祝听后感
梁祝听后感(一):
《梁祝》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和陈刚于1959年写成并首演的,是小提琴协奏曲。随后人们根据需要将它改成了古筝协奏曲、古筝独奏曲或者二胡独奏曲等版本。
在众多的演绎版本中,我更偏爱古筝独奏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也许是因着演奏乐器本身制作材料的缘故,又也许是受到想到二胡就会联系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响,总是使我的情绪笼罩在无边无尽的哀怨、凄楚、悲凉的氛围当中。我觉得,《梁祝》虽然是杯具,但这个故事以及演绎这个故事的曲子的本意与其说是在表达它的凄婉悲情,不如说是在表达人们对忠贞于感情的赞美以及对完美感情的希冀和追求。而古筝这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较二胡更加润滑、更加浑厚,听起来让我感觉更加悦耳、舒服,也更有感慨。因此,我认为以古筝弹奏《梁祝》更能表达其意。协奏版本的《梁祝》,透过独奏和乐队协同能够演绎更多的场景,表达不一样的情感,听起来是最有感觉的,但是我很多人都欣赏过,就不再重复协奏版本的分析,转而尝试对古筝独奏版本进行分析。
独奏版本存在某些缺陷,故事情节只能透过较为单调的高音低音、快板慢板方式来表达。
曲子伊始,演奏者利用古筝的低音缓慢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在那里我联想到的是嫩绿的草丛和散发着淡淡香气的鲜花在风中摇曳生姿,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紧凑的高音引出了祝英台的出场,虽然男扮女装,但仍旧难掩其楚楚动人的姿态。弦音出现一小段滑音,好似在表达祝英台和梁山伯邂逅的美妙情怀。随后音乐节奏放慢,浑厚的弦音娓娓道出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过程。继而主旋律不缓不急地奏出,时而伴随着轻快、调皮的高音,反映了梁祝同窗共读、同享喜忧的生活。活泼的音乐渐渐消退,随之而来是轻而慢的弦音,犹如十八相送英台欲语还休的压抑情绪。之后音乐先是低沉阴暗,后则表现为高音和加快的节奏,刻画了英台被逼婚但不屈反抗的精神。紧之后的时而单音调断断续续、时而连音连绵,宛若楼台会中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随后音乐出现高音连续,偶尔伴随着单音调的出现,激昂果断,表现了英台哭灵并跳入坟内的情景。最后音乐一转,音调宛若两只从坟中飞出的蝴蝶,故事由此在完美的想象中结束。
此前,为了用心写好这篇文章,我听了很多遍《梁祝》——因为个人的乐感很差,不会打节拍,不会唱歌,也不太懂得欣赏。这也是我选这门课的原因。经过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的熏陶,在黄老师边放音乐边指点的教学方式下,我渐渐学会了根据曲子里跌宕起伏的调子去决定故事情节的发展,用心去聆听去想象。对我来说,音乐是一门语言,它既能够表达想法,也能够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懂得鉴赏的人,必定要用心去听。
梁祝听后感(二):
我喜欢音乐,音乐能够让我的情绪开朗。以往我听音乐只是在那欣赏那乐器发出来的旋律和节奏,根本就不明白原先音乐里面还有着情节和感人的故事,听了王一博老师的讲课后我才明白原先听一曲音乐里有这那么多的知识,上了几节课后我感觉自我此刻听音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还记得那天老师让我们欣赏《梁祝》,以前就如老师所说的就会听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没在意那里面的内涵和动人的感情故事。
此刻我最后听出了,原先小提琴代表着的祝英台和大提琴代表着的梁山伯互相应答着,像是在互诉情谊和离愁。这时能明显的感觉到杯具即将上演。如海潮涌来的管弦乐正式拉开了杯具的帷幕,那浑厚、低沉、恐怖的乐音仿佛是强大的封建势力在百般阻挠,逼迫一个弱小的女子放下完美的追求,顺从父母的旨意。此时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宁死不屈,与黑暗势力抗争到底。两者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直至乐曲的另一个小主题上演,矛盾才渐渐平息。乐曲缓缓奏出《楼台会》这一部分。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诉心中的情谊,又像是在倾听彼此的哀叹。音乐给人以凄婉的感觉。忽然乐曲疾走,好像在告诉我们这些听众:梁山伯因为过度悲伤而在绝望中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或许是祝英台也沉入了无尽的绝望。或许是祝英台早明白有一个并不尽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结局在前方等候,她顺从了父母的旨意。在迎娶过门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灵。我在小提琴幽婉的乐声中听见了祝英台悲凉、凄惨的哭泣声;看见了那陵墓周围深邃、荒诞的景象。突然一阵轰然巨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整首乐曲推向了最高潮。瞬间像是烟云缭绕,两颗最后自由的心紧紧相连。
一曲终了,而我的思考却未停止。我回想着曲中呈现的一幕幕,情绪更加沉重起来。
梁祝听后感(三):
《梁祝》听后感
在本学期,我选取了《音乐鉴赏》课作为选修课。起初我选修这门课,也仅仅是因为觉得鉴赏音乐时上课时会很简单,不用动脑子,不用写字,只要用耳朵去听就行。我的乐感很差,也不太懂得欣赏,能够说我对音乐是仅限于聆听而已。但是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当心烦意乱的时候,静静的聆听音乐,情绪就会好很多。我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带给人的有时候不仅仅仅是美感,还有精神的吧。在《音乐鉴赏》课上,我们是以“聆听”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聆听是沟通的.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老师就像是一个导游,一向引导着我们直接应对音乐,体验音乐,同时也给我们留有想像的空间,这使我们能够很好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课上欣赏了几部很著名很优美的歌舞剧,像《猫》、《歌剧魅影》、《妈妈咪呀》,既欣赏了搞笑的故事情节,又欣赏到了优美动人的音乐。
在课后的时光,我自我查找了一些经典优美的音乐存储在手机里,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听听,音乐真的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因为你的情绪会跟着它而起伏。欢快的音乐会令你很轻快愉悦,悲伤的曲调会让你忍不住陷入淡淡的忧伤。激扬的音乐会让你充满奋斗的力量。在我所听的音乐中,经常萦绕在我脑海中,最扣我心弦的还是经典的名曲——《梁祝》。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感情故事,在我国能够说是家喻户晓。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正是以其为创作背景。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和陈刚于1959年写成并首演的。随后人们根据需要将它改成了古筝协奏曲、古筝独奏曲或者二胡独奏曲等版本。梁祝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的完美结合,不仅仅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而且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演绎版本中,我更偏爱小提琴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总是使我的情绪笼罩在无边无尽的哀怨、凄楚、悲凉的氛围当中。也许是因着演奏乐器本身制作材料的缘故,又也许是受到想到二胡就会联系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响。我觉得《梁祝》虽然是杯具,但这个故事以及演绎这个故事的曲子的本意与其说是在表达它的凄婉悲情,不如说是在表达人们对忠贞于感情的赞美以及对完美感情的希冀和追求。
细听《梁祝》能够感受到,根据故事的发展,乐曲能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优美的旋律从小提琴中流淌而出,让你觉得仿佛置身于初春雨后蓝天白云,青草绿树,鸟语花香的美景当中。一切都显得恬静而完美,这预示着梁祝二人即将开始的快乐生活。
第二部分,旋律瞬间加速,转为活泼欢快的回旋曲。这一段描述的是梁祝二人在求学途中相遇,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和三年同读共玩的欢乐情景。在跳跃的旋律中,我的心跳也跟着加速了,同时也体会到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日复一日的交往中互相欣赏,以及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的爱慕之意。当这一段回旋曲后,音乐又逐渐变得舒缓而哀伤,那里表现的是梁祝二人同窗三载长亭惜别的情景。此时我感受到了梁祝的不舍和依恋,仿佛听到了他们絮絮地说着临别时刻的叮咛和相约再见时刻时祝英台内心的娇羞又期盼的情。紧之后低沉的音响似乎在预示着杯具即将发生。
第三部分开始旋律变得沉重而充满紧张恐怖的气氛。此时祝英台已回到家中,却得知自我已被许配给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英台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却以失败告终。乐队的和小提琴的完美配合让祝英台惶惶不安的情绪得以体现,同时也是对封建势力的强烈控诉。随后,乐曲变得舒缓起来,同时也充满哀伤和无奈,如泣如诉。这一段表现的是梁祝“楼台会”的情景,梁祝二人互诉衷肠,但无奈造化弄人,内心充满哀伤。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变的凄苦哀怨,将祝英台得知梁山伯病故后的极度悲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提琴的凄然之声就像祝英台此时的绝望、无力的哭泣和内心暗暗做好的打算。之后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到达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让人似乎看到了,祝英台毫不犹豫纵身投入坟墓的情景,看到了感情的伟大。
第四部分,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呼应,长笛以轻柔的力度、缓慢的速度,使音乐重新回归于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美妙的旋律,结合竖琴的滑奏,把人们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下,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难忘的感情主题,仿佛化为彩蝶的梁、祝在鲜花丛中翩翩起舞,诉说他们忠贞不渝的感情。
为了用心写好这篇文章,我听了很多遍《梁祝》。经过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的熏陶,在老师边放音乐边指点的教学方式下,我渐渐学会了根据曲子里跌宕起伏的调子去决定故事情节的发展,用心去聆听去想象。对我来说,音乐是一门语言,它既能够表达想法,也能够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懂得鉴赏的人,必定要用心去听。
我想,今后我会经常利用休息时光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学习音乐知识,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后,我想说:音乐是一种完美的特殊的听觉艺术,不一样的音乐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样的色彩,只有你接触的越多、越广,才会给我们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因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这就是我学习了《音乐鉴赏》课后最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