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三个小故事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书籍要真正成为阶梯需要有一个过程。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光从书本、知识上,是难以了解的,要配合人生经验才会知道,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嫁接到现实世界之中,让书籍成为我们的护法神,登高时它是梯子,过河时它是个船筏,黑天里它是明灯,陌生的路上它是向导,这样才能让书籍真正地成为进步的阶梯。如果脱离现实世界,一心为读书而读书,读书读多了,不是学问,是书呆子,不仅没有补益,还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下面这三个小故事都是和读书有关的,从元帝无奈烧书到赵普半部论语治国再到六祖的指月之说都说明了认识现实世界才是读书的根本。
南朝梁元帝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有大量学术著作,他一生勤奋读书,并辛苦聚书四十余载,收集起古代罕见的十四万卷图书,在自己登上皇位之后,与北方的西魏产生矛盾,招来强敌寇境。由于他痴迷于书籍,不能面对现实,对治国理政缺少方略,在被围困在江陵,国破家亡之时仍讲《老子》于龙光殿,命百官戎服以静听;魏兵破城,仍口占为诗,最后终于亡了国。他在投降时,放一把火,把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烧了,他说:“文武之道,今夜尽矣”。有人问他为什么烧了书,他说:“读万卷书,犹有今日,故焚之”。读书却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为政之上,结果像李后主和宋徽宗一样,读书读呆了,艺术的成就难掩其政治的弱智,最终国破身亡。
赵普是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开国功臣官至宰相,他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所以又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当然,“半部论语”只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论语》。据说赵普在碰到国家大事或重要问题不能解决时,他就停下来,把今天不能解决的问题,搁置到明天再解决,回去以后往往在书房里拿出一本书来看,而看的最多的就是《论语》。论语讲的都是大原则,并没有什么政治技巧,而这些原则恰恰能够启发人的灵感,发生联想,从而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赵普的故事告诉我们,书不在多,而在于精,读书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够灵活运用于生活之中。
六祖的指月之说在《六祖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无尽藏尼对六祖惠能说:“我研读《涅槃经》多年,劫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惠能对她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或许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无尽藏尼笑道:“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惠能对她说:“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象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于是无尽藏尼就把经读给了惠能听,惠能一句一句地给她解释,没有一点不合经文的原义。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在透过文字去发现文字所反应的客观规律,认识了客观规律,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唯有如些,我们的读书才有意义。
故事告诉我们:读书要活,要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活学活用;读书要精,人生有涯而知识无穷,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选择与自已相关的好书进行研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读书要勤,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于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唯有如此,读书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