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元身后事”移风易俗,值得推广
12月13日,上海福寿园举办“千元身后事”集体生态安葬仪式。除了一位已故孤老,还有6位普通市民也用“不占寸土”的生态葬式回归自然生态。这是上海福寿园暖冬公益项目首次从孤寡、特困人员扩大至普通市民。(12月13日澎湃新闻)
生老病死是人生无法逃避的环节,“起于虚无,归于尘土”是生命的终极状态。在归于尘土上,一些人的选择显然偏离了方向,大操大办、兴师动众,不仅生者难堪重负,恐怕连逝者亦难安然离去。归于尘土,是生命的最后一个环节,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和仪式,是应有的体面。这种体面,不应是给他人看的“风光”,而是对逝者的美好祝愿及对生命的感恩祝福。
上海福寿园的集体生态葬仪式就是如此。这一公益安葬项目不保留骨灰,而是对逝者骨灰采用可降解深埋的树葬方式,与大地融为一体,让逝者回归自然。一方面,福寿园提供从殡仪事宜协助、遗体告别、集体送行及安葬、节地葬补贴协助申领等全部服务,极大地减轻了生者繁琐的殡葬压力,千元的花费,也让更多普通民众能够轻易承担。另一方面,从灵盒置换、集体哀思、统一安葬、祈福祭拜等过程,都由专业礼仪人员全程服务、引导,可以让逝者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从更大的方面来说,绿色环保、生态节地的特点,也与社会提倡的厚养薄葬、殡葬新风相吻合。
正因如此,上海福寿园于2008年12月建成暖冬园以来,至今在园内安葬下约两三百个逝者,服务对象从为上海已故孤寡老人及特困特需家庭成员提供公益安葬,进一步扩及全市范围所有普通市民。此次6位普通市民用“不占寸土”的生态葬式回归自然生态,就是这一公益项目扩围后的受益者。
“千元身后事”显然值得推广。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方面持续加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和投入力度,广泛传播新时代绿色文明殡葬理念,提高节地生态安葬的认可度,为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这样的选择。有了这样的选项,才能更好地作宣传推广,才有更多人能够作出选择。
对于人们来说,也应该主动转变观念,接受这一新的殡葬方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是生命的真谛。回归自然,拥抱土地,是生命最后的也是最好的安放。生命逝去之时,就不再做最后的挣扎,不与活人“争地”,不图一时的所谓“风光”,与大地融合为一体,或许才是最适宜的选择。
孝敬老人的最好方式,是老人在世时,让其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天伦之乐。父母能够留给子女最美好的回忆,是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这些动人的情景、温暖的日子,最能打开我们的记忆之门,最能给我们以怀念和追忆。这些,并不会因为殡葬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