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瓦匠
消失的瓦匠
华野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国农村的孩子,是更喜欢瓦房的,因为瓦房能带给他们更多的乐趣。单是房上的兽首、龙的木雕,就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那些廊柱,又给他们提供了绕圈、练习攀爬的技艺,墙壁、板壁,更是他们免费的画布!下雨的时候,从屋檐四周流下的雨线,一会儿就满了天井,一帮孩子,又可以在天井里折纸船玩了。早、晚,饥肠辘辘的我们,看到自家房顶升起了炊烟,就可以想象香喷喷的饭菜了。红墙绿瓦、翠竹掩映的瓦房,常常令自小爱读古典书籍的我联想起古书上描写的仙女们的生活……
〉之家也建起瓦房。自有瓦房,就有瓦匠,瓦匠的历史,与中国瓦房的历史同步。
我平生见过的瓦匠并不多,这一来可能因为房上的瓦并不需要常检,只是在暴风雨过后,或者年代过久,有些瓦破了,或移动了位置,漏雨,就需要检。即便如此,也并不一定需要专业瓦匠,往往是房主人借来长梯,自己在挪动了的地方把它检好就行了。------只有房顶多处漏雨,这种时候就需要请瓦匠检了。
儿时见过的唯一一个不能忘记的瓦匠-----郑瓦匠,本名叫郑家成,个子瘦而矮小,一米五左右吧,这种身材,也许更适合上房顶,“身轻如燕”------他的年纪我并不知道,从我记事起,感觉他有四五十岁模样。窄的脸上,一道道长的皱纹,脸色呢?健康的土色。检瓦的时候,似乎总是穿上他那件黑不不溜秋的“工作服”,腰里扎一条黑色围巾----也不知是底色黑呢,还是多久不洗的原因---反正已看不清布缕。头上也是一根青帕子,插一支四五寸长的竹节做成的烟斗。瓦匠这身材,加上一讲一脸笑,似乎深得小孩子的喜欢,他也常扮“麻猫”,逗小孩玩,算是一个老顽童。
人们都喜欢请郑瓦匠,他也非常好请,用乡亲们的话说,他很好待成-----好招待。给人检瓦,他起来很早,主人家还没起床,他就在外面叫门了,主人起来,给他装上几匹叶子烟,一袋烟吃完,和主人聊上几句,就上房去了,直到九十点光景,吃早饭才下来。吃完早饭,喝一口茶,卷一袋烟,又上房去,中午三点左右吃中饭才下来。然后又上房,直到天黑看不见了,才结束一天的瓦工。检瓦虽说并不复杂,但却是一项细心、耐心的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房上所有的瓦要重新翻整。瓦脊的瓦,一匹匹覆着;而瓦沟的瓦又都是仰放着。两行瓦脊中间是一行瓦沟,每匹瓦要放好。每一行要直,行与行要匀称,总之是既要美观又不能漏雨。一天几个小时蹲在屋顶上,不能随便动,小心翼翼移动着,稍不留神,就会压断椽角、檩子从屋上掉下来。
一般不宽的房子,有个半天一天就检完了。客人好待,主人也盛情,就是半天捡完的房子,主人也必留瓦匠吃晚饭了才回去。郑瓦匠不要工钱,主人却怕怠慢了客人,临走的时候,给他一把叶子烟,有时候,也会给他带半截煮熟的肉、一包汤圆浆,回去带给老婆、孩子吃。我们那一带检瓦,常常是一家请过之后,接着第二家、第三家,因此郑瓦匠有时一检就是六七天。像郑瓦匠这样的好人,人们也乐于给他家帮忙,栽秧子、打谷子,都会主动问他家差不差帮工。
随着钢精混凝土结构的欧式建筑,入住中国,瓦匠,这一传承了几千年的职业,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从十六岁上大学离开故乡,郑瓦匠哪年去世,我不知道!他是我平生唯一没法忘记的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