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贾平凹《秦腔》有感
很多年以前,记不清是从电视里还是从报纸上看到的一段话“……故乡……或许已另一种形式出现……它出于淤泥中的荷花……濯然而出,它或许越开越艳……”,我只怨自己当时没有把那句话用笔记下来,他的那句话仿佛道出了我的心声“已另一种形式出现”。
记得若干年以前,读过他的一篇文章《自序》,他19岁那年,离开家乡,之后,他便是平步青云、前程似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为他们贾家扬眉吐气、出人头地了。贾家出了个能人、大人物、大官。当他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他的老父亲便拿着报纸逢人便说,他家“平娃”的文章又在报纸上发表了。以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便以此“要挟”老父亲、请他们喝酒。如贾平凹笔下所写家乡酒风之盛,十喝九醉,然而,老父亲依然乐意与欣慰着。
我也是同他同样的年龄离开了家乡,然而我们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走的是自由、鲜花与簇拥的道路,而我走的是艰辛、无奈与彷徨的打工路,他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每每回去,他这样一位大人物当然要受到邻里的爱戴了。我知道,那样他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虽然我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每次回家听父母说,哪位哪位老人去世了,哪个哪个在外面打工找了外省市的女孩带了回来,哪家哪家姑娘与外省市人结了婚,最令我感慨的是贾平凹说出的“我要死了,清风街人会有谁能拾棺呢?这场雨使今年又少了收成,更多的劳力还要外出吗?清风街人越来越少了,草就更多了吧,树就更多了吧……”读到这里,我泪眼迷糊了,何尝不是,我的家乡,人更少了,人们不得不丢儿弃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贾平凹说,他是带着迷惘和辛酸写的《秦腔》,这何尝不是我的迷惘和辛酸,当故乡受到伤痛时,当村干部带着警察下乡索要税费时,当村人被打、被铐、被罚、被杀时,贾平凹愤怒了,父老乡亲就是一个农民,没有关系、没有权势,怎么能斗得过执行“政策”的村干部,而同样的故事也在我的家乡上演着。记得那一年回家,父母告诉我,今年税收,我们这里闹的很厉害,南庄几百口人坐着几十辆拖拉机浩浩荡荡开往县政府,堵拥在政府门口,抗交公粮,最后又有几百人把国道堵截了,数百辆汽车堵塞不通……“今年是不是不让人活了,一个人要交二百多斤公粮,又一人二百多元税费,就这一亩三分地能收多少小麦呀,再说除去化肥、农药、种子等等还不够呢,还要倒贴钱”老实巴交的父亲一脸茫然的说。
在这里,我要感谢贾平凹说出了我不敢说出的话,他有勇气为他的家乡打抱不平,也为我的家乡抱不平,好在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时代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时代。我不知道,当贾平凹听到国家将免去农村一切税收时候,并种田得到补贴的时候,他会为他的家乡已故的人欣慰吗?会为他现在的家乡快慰吗?而我是欣慰的、快慰的、感恩的。他说,他的这部书,农村人或在农村生活的人能进入,城里人能进入吗?陕西人能进入,外省市人能进入吗?我想说我能进入,他的故事,他的语言,他的家乡风俗,就像我身边的故事,我身边的父老乡亲说着同样的话,做着同样的事!
现在终于看到了他写的那段完整的话了“……我清楚,故乡将出现另一种形状,我将越来越陌生,它以后或许像有了疤的苹果,苹果腐烂,如一包脓水,或许它会淤地里生出了荷花,愈开愈艳,那都不在属于我……”
是的,现在我的故乡,已经将已另一种形状出现了,但是它还属于我,属于我的已不是我以前魂牵梦绕的故乡,我热爱的故乡,我将憎恨它的更加贫瘠,更加冷清,故乡的人在改革大潮的洗礼中,他们走出去,走回来,已经不在淳朴与善良,一切都是显得那么虚伪,那么狡黠,那么让人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