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12年的“父亲节”
今年的6月17日是父亲节,也是我们做儿女感恩父亲的特别日子。改革开放以来,西风东渐,这个舶来的洋节日,已经逐步被国人接受了。
在这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到来之际,作为儿子的我没有什么好的礼物送给父亲,唯衷心地祝愿你老人家身体健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也祝福天下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
我的父亲,因为工作关系,几十年来他一直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西新余大山深处工作,常年不在家,我和父亲是聚少离多。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的印象是比较淡薄的,父亲只是家里的客人,一年才能探一次亲、回一趟家,每年三百六十五天,父亲在家的日子不会超出三十天,有时候甚至还要二三年才能回来一次。
记得小时候,我最期盼的就是父亲的每次回家。每每得到父亲探家的消息,我总是和两个妹妹屈指计算着回来的日子,提前几天就在路口张望,当父亲熟悉的身影映入我们视线时,兄妹仨就飞跑过去,这个拽着他的胳膊,那个搂住他的腿,趁父亲把我们高高举起时,我还会抢着把他的军帽往自己头上戴。
到家后,当我翻开他的行李,就会拿到一大堆零食,父亲总是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吃的东西,全家人分享着团聚的喜悦。父亲不仅带来了好吃的、好玩的,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故事,带来了欢笑,带来了梦想。
我们总是盼望父亲探亲回家,然而,幸福的时间总是太短暂、父亲回来不过是匆匆几天。
到了父亲要回厂的日子我们真的舍不得让他走。每次父亲离家回厂时,我们都泪眼婆婆依依不舍地相送。
每次父亲走时,我都会起得特别早,生怕晚了父亲就走了。背着个书包、跟在父亲身后送了一程又一程。
直到父亲将我抱起来对我说:“走吧,去上学吧,爸爸没多久又会回来的。”
我才泪流满面失落地往回走。
儿时的我仰望父亲,那时的老爸总是那么地高大,仿佛是一座山,多少座山的崔嵬也不能勾勒出我的父亲伟岸。
我的父亲,身材高大,体态匀称,黝黑的皮肤,飞剑的眉目。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仍腰板笔直,一头黑发,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很有一种军人的姿态。
八十高龄的人腰不弯,眼不花,走起路来还“咚咚”作响,每天骑着自行车满天飞。
我的父亲,您用厚实的肩膀,挑起命途坎坷,岁月艰辛,迎着狂风,淋着暴雨,踽踽前行。
我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出生在千年古镇百官下市头“百官河”岸边的俞家道地,在横街读过几年小学。家中兄弟姐妹三个,排行老大。
幼小就懂事体明道理,七、八岁的时候就与一批童伴在百官三里长街叫卖“糖饼”,赚钱来补贴家用。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躲避战争、为了生活,跟着我的爷爷、我的娘娘背井离乡,在上海、无锡等城市流浪,历经了艰难。年仅十四岁的他就开始在上海拜师学徒,最终学成了“外国铜匠”。
解放后,我的父亲与我的母亲在上海结了婚,他俩是老乡。我的母亲在上海一家玻璃厂工作,而我的父亲则在一家机械厂工作,家安在杨浦区。
我的父亲年轻时在工厂混得不错,是“劳动模范”,得过好多枚铜质奖章,曾经受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最难得可贵的是我的父亲虽然读书不多学问不大,但业余也喜欢动动笔写写文,和他师傅及蔡同谦三个人经常在上海《劳动报》发表文章。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承担国家困难,在精简城市人口的运动中,我的父亲在难以动员别人下乡的情况下,作为热血方刚的青工干部带头举家迁来了故乡。
在家乡百官又为上虞广播站初创出了一份力。
不久,国家一纸调令点名把我的父亲调往了大三线军工厂。
从此,我的父亲就在代号810信箱的地方为国防事业默默无闻地工作,一直到退休。我只知道他们厂的老厂长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同志。
时光匆匆,岁月如歌。半个世纪过去了,父亲已从当年的一个英俊帅哥变成了古稀老人。每当回家看到您双鬓缓缓增加的白发,我的内心总会有一股道不出的心酸。
人们常用父爱如山来形容父亲的高大、伟岸和深沉,我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人,虽然没有英雄名号,也不曾有过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一直是我一生的骄傲。父亲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爱我的父亲,我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自豪。
我的父亲用坚实的臂膀,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我的父亲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筑造了一个温暖的家。我的父亲老了!八十年的风雨,已经抹去了他年轻时所有的俊朗,稀疏而花白的头发凌乱而暗淡,饱历风霜的脸庞留下一道道沟壑般的皱纹,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往事。
关于父亲的记忆很多,这一生我是写不完也报答不了。在父亲节这个节日里,我只想用自己最朴实、最通俗的文字道出埋藏在心底最深沉的父爱。希望把父亲收藏在文字中也永远留在心中。
父亲给我的感触太多太多了,一直以来我很想用自己的粗陋文笔写一写父亲,写一写可亲可敬的父亲坎坷不平的一生,可每当拿起笔想写父亲的时候,每次都是那么的沉重。我的肚里墨水只有那么一点,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几个干瘪的文字显得是如此苍白无力,以至于不知从何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