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网_励志名言名人名言大全_励志电影歌曲排行_经典语录语句

舒远招:被夸大的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励志文章 2020-06-080 lz01

  

   【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王青山、赵天成与孙运福曾就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同义的问题展开争论。近年来,张奎良在多篇论文中提出: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学科性质、理论前提、基本问题、研究对象和适用域、研究目的和路径方面都存在区别。他的这一系列的创新观点大多经不起推敲,有些说法显得牵强甚至自相矛盾。他没有看到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其实是同义词,是两个只具有表面上的区别而实质上同一的概念,因而不恰当地夸大了两者的区别。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实证科学,意识形态

  

   在国内哲学界,学者们一直公认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简称,因此,说这两个名词指称同一种理论,自然毫无争议。然而,由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术语马克思生前并未使用,而是在他去世后首先由保·巴尔特等德国青年著作家当作构造“体系” 和逃避认真研究的套语来使用,后经恩格斯对其套语形式加以批判才在马克思主义者中间正式启用,因此,尽管绝大多数人认为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两个同义词,却总有少数学者试图找出它们的区别,并强调恩格斯在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具有特殊功绩。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名词是不是指称同一种理论,不仅直接关系到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而且关系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性质和归属、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展开深入研究。

  

   本文首先回顾20世纪80年代围绕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差异问题发生的一场争论,接着介绍最近几年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张奎良教授在此问题上发表的一系列观点,然后对张奎良教授的观点作出批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20世纪80年代的一场争论

  

   1987年,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师王青山、赵天成在《理论学习》上发表了《试论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差别》①一文,这是国内哲学界最先明确论述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差别的文章。此文发表后,很快有了反响:孙运福1988年初在《甘肃理论学刊》发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同义的概念吗?——兼与王青山、赵天成同志商榷》②一文。

  

   王青山、赵天成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同义的概念。

  

   首先,从产生的先后顺序看,唯物史观在先,历史唯物主义在后,两者不是同时产生的。唯物史观萌发于1843年写的《克罗茨赫笔记》,形成于1846年春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赞成A·巴加图利亚在其著作《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中的观点:自从1845年起,马克思在一生中和恩格斯几乎在一生中都一直使用唯物史观这个术语,但大约从1890年起,恩格斯开始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新术语。但他们批评巴加图利亚并未深入探究恩格斯使用新术语的原因,以及两个概念的差别。他们认为,恩格斯之所以要使用这个新概念,是为了将唯物史观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哲学概括,历史唯物主义正是这种“哲学概括”的结晶。但他们同时又采用列宁的说法: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的推广运用,认为所谓“推广运用”,“其实就是唯物史观借助于唯物辩证法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考察,或者说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现象的哲学概括。”③

  

   其次,从内容看,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是关于社会结构和历史过程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则是历史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他们认为,马克思19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一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社会结构的理论,二是关于社会经济形态之演进的历史过程的理论。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则应该从《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去寻找,这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等范畴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原本是同义词,他们却奇怪地认为历史唯物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再次,从本质看,两者也有明显区别:唯物史观的本质是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生活过程,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他们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唯物史观的本质,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唯物史观的本质是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社会生活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比“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社会生活过程”高一个层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最高的抽象,而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社会生活过程仅仅是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同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和联系。他们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是一般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推广和运用。

  

   这三种见解大多是成问题的。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借助于唯物辩证法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考察,这一说法令人费解,似乎预设了只有历史唯物主义(借助于唯物辩证法)才是哲学,而唯物史观则不是哲学。其次,说唯物史观的内容是关于社会结构和历史过程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是历史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虽然如实地肯定了恩格斯在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时对历史辩证法的强调,但却错误地以为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结构和历史过程无关。最后,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社会生活过程”人为地看成是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忽视了“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社会生活过程”其实恰好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另一种说法。事实上,他们承认《﹤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对唯物史观的经典概括,而且引用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句话,但却误以为这个文本还是在“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社会生活过程”,而根本看不到马克思的这个说法本身恰好就是在断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孙运福的文章的确抓住了一些问题。在他看来,要判断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是否同义,即它们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内容是否相同,或所表达的要义是否一样,要以经典作家本人的具体论述为根据。他根据经典作家的文本具体阐释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恩格斯赞同梅林将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同义概念来使用。与王青山、赵天成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仅仅当作唯物史观而非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不同,梅林在《论历史唯物主义》中将之当作历史唯物主义来论述,他并且把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同义的概念来使用。孙运福指出恩格斯对梅林的这种做法并无异议,并在致梅林的信中表示赞赏,这本身即表明梅林的做法符合恩格斯的本意。

  

   二是恩格斯本人也把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同义概念来处理。例如,他在1890年9月21日致约·布洛赫的信中同时使用了这两个概念。另外,就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所作的界定来看,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的同义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这样界定唯物史观概念:“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①而在1792年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中,恩格斯声称他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的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②孙运福认为,从恩格斯的这些论述中根本看不出这两个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何差别,尽管具体表述略有不同。王青山、赵天成说唯物史观的内容是关于社会结构和历史过程的理论,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是历史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这与恩格斯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的说法相悖。再者,王青山、赵天成对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所作的区别也是不成立的,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何尝不是唯物史观的本质,而且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与“社会存在”其实并无差异,所谓社会存在无非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因此从根本上依赖于各种物质生活条件。

  

   三是恩格斯只提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发现,而没有特别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的发现。如果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有所区别,则恩格斯照理应该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的发现,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这就间接地表明了恩格斯把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同义的概念,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也就等于说他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

  

   四是列宁也将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同义的概念使用。例如,列宁在《马克思的学说》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部分就把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可以互换的概念:“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活动的社会条件以及,(此逗号删除)这些条件的变更。”①列宁在同一段话中交替地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这表明他认为它们指称同一种理论。

  

   孙运福还指出,把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不同义的概念,这不仅缺乏理论上的根据,也难免造成一些理论上的矛盾。例如,如果两者不同,则唯物史观是否也构成马克思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若是,则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何种地位,它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如何?如果马克思的贡献主要是创立了唯物史观,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应该归功于谁?应该归功于恩格斯吗?可见,孙运福已敏锐地意识到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是否同义的问题,牵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构成以及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二、张奎良教授的“理论创新”

  

上世纪80年代的这场争论并未在哲学界产生持续的反应,而是很快沉寂下来。在整个90年代和21世纪初,学者们接着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余热,积极地讨论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学科性质、归属问题,但很少讨论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术语或概念是否同义的问题。但是,在2011-2012年,张奎良教授终于打破了这种沉寂。在这两年时间内,他先后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和《哲学动态》发表了三篇区别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发表于《哲学研究》2011年第2期;《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和特点》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2期;《恩格斯与历史唯物主义》发表于《哲学动态》2012年第11期。(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舒远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意识形态   唯物主义  

    
本文链接:http://www.lzmyw.cn/lizhiwenzhang/2716.html
励志教育  高三励志  家庭教育  为人处世  感悟亲情  伤感日志  大学生励志  励志奖学金  作文大全  诗词名句  读后感  观后感  读书笔记  好词好句  祝福语  经典台词  个性签名

励志网 Copyright © 2024 lzmyw.cn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京ICP备13028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