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浅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诗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作者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这就是有名的“成都草堂”,诗人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刮走了屋上的茅草,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开篇点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事件。“怒号”形容风势凶猛。“卷”与“怒号”呼应,表明风力的强劲。“三重”说明卷去之多,点明屋破。“茅飞渡江洒江郊”“茅飞”状风势之大,“渡江”写被风吹去之远。“洒江郊”,写茅草的散落及其地点,为下文被抢作状。“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长”字说明挂罥至于不能下,“沉”字说明飘转至于不可寻。
以上是诗的第一层,写狂风吹破茅屋的情景,详写风卷茅草的态势,表现风势猛烈,造成茅屋残破,为下文屋漏作铺垫。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老无力”,表年龄,也表贫困。“忍能对面为贼”“忍”与“欺”呼应。对着这些迫于饥寒的儿童,怜己亦复怜人。“公然抱茅入竹去”,“公然”与“对面”呼应。写群童迫于饥寒,不顾脸皮。“唇焦口燥呼不得”焦急无奈。“归来倚杖自叹息”既为自己叹息,又为社会叹息,心情复杂,无限感慨。此句为全篇过渡,承上启下。
以上是诗的第二层,写群童抢去茅草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云重天黑,大雨将作。着笔不多,景色如画。“布衾多年冷似铁”已不温暖。“娇儿恶卧踏里裂”,破烂不堪。“床头屋漏无干处”全已沾湿。“雨脚如麻未断绝”,雨止无望。“自经丧乱少睡眠”,由夜雨不停,联想到社会动乱不息。“长夜沾湿何由彻”,处境窘迫,百感交集。结上启下。
以上是诗的第三层,写屋破雨漏的情景。围绕一衾,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由衾到人,由个人到社会,感情深沉,深刻有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安得”,总领以下三句,表达了诗人的迫切心情。“广”“千万”“大”“天下”“俱”等词表现了诗人的善良愿望,同时也反映了寒士之多。这是诗人的理想,与上述的严酷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呜呼”表现诗人的深沉感慨。“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何时”与“安得”呼应,“吾独”与“天下寒士”对照,表现了诗人实现理想的殷切希望和宽广胸怀。句末,照应篇首,再点题目,结构严谨。
以上为诗的第四层,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由以上的叙事展开广阔的联想,抒发了关心天下寒士的真挚感情和舍己为人的宽阔胸怀。
本诗描写了诗人的贫困处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了诗人关心别人,舍己为人的崇高思想和博大胸怀。在写法上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先紧扣题目,写风破茅屋,茅被卷;再写群童抢茅,呼喊难禁;然后写雨大屋漏,彻夜难眠;最后联想到天下寒士,写拯救他们的愿望,而用“吾庐独破”再点题目,照应篇首,使全篇层层逼进,环环相扣,结构成为有机的整体。在叙事抒情中,用细致恰当的描写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内容。例如用“怒号”“卷”“飞度”“洒”等词,写出了风的猛烈及其吹茅的生动景象,深刻有力地表现了一个“破”字。再如“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两句,茅草被风吹得不仅“挂罥”,而且“长”在林梢之上不能下来,不仅“飘转”而且“沉”入塘坳之中不能出来。这不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茅草被风吹的具体景象,而且从侧面反映出了看者(诗人)的怜惜心情。全诗的语言朴素自然,亲切感人,其中有许多群众口头语,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亲切感。如“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四句中的“冷似铁”一语,颇有实感;“雨脚如麻”一语极其逼真;“恶卧”一语,是说小孩睡觉不老实,含有疼爱意,“娇儿恶卧踏里裂”一语既疼爱“娇儿”,又怜惜“布衾”,极其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在这苦难处境中的悲苦心情,激起读者无限同情。此外,句法和韵律,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如诗的最后一段表现“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随气之短长,以七言、九言错杂,以“呜呼”二字穿插,加强感叹的语气,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充分表现了诗人感情的复杂。本诗颇具慷慨高昂,悲凉沉郁之气,显示了诗人的风格特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亲身经历了屋破雨漏的苦情之后由己及人,发出的强烈愿望和呐喊,是对那个黑暗社会的控诉。人们居无定所,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谁之过?令人深思。“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受到人们的尊崇,他那高尚的思想境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敢于站在群众面前,替百姓说话,向黑暗的旧制度宣战的高大形象,像颗巨星将永远辉映在人们的心中。